《王守仁全集》卷九



聞教下士甚有興起者,莆故文獻之區,其士人素多根器。今得希淵為之師,真如時雨化之而已,吾道幸甚!近有責委,不得已,不久且入閩。苟求了事,或能乘便至莆一間語,不盡不盡。

與戴子良(癸酉)

汝成相見於滁,知吾兄之質,溫然純粹者也。今茲乃得其為志,蓋將從事於聖人之學,不安於善人而已也,何幸何幸!有志者事竟成,吾兄勉之!學之不明,已非一日,皆由有志者少。好德,民之秉彝,可謂盡無其人乎?然不能勝其私慾,竟淪陷於習俗,則亦無志而已。故朋友之間,有志者甚可喜,然志之難立而易墜也,則亦深可懼也。吾兄以為何如?宗賢已南還,相見且未有日。京師友朋如貴同年陳佑卿、顧惟賢,其他如汪汝成、梁仲用、王舜卿、蘇天秀,皆嘗相見。從事於此者,其餘尚三四人,吾見與諸友當自識之。自古有志之士,未有不求助於師友。匆匆別來,所欲與吾兄言者百未及一。沿途歆嘆雅意,誠切怏怏。相會未卜,惟勇往直前,以遂成此志是望。

與胡伯忠(癸酉)

某往在京,雖極歆慕,彼此以事未及從容一敘,別去以為憾。期異時相遇,決當盡意劇談一番耳。昨未出京師,即已預期彭城之會,謂所未決於心,在茲行矣。及相見又復匆匆而別,別又復以為恨。不知執事之心亦何如也?

君子與小人居,決無苟同之理,不幸勢窮理極而為彼所中傷,則安之而已。處之未盡於道,或過於疾惡,或傷於憤激,無益於事,而致彼之怨恨仇毒,則皆君子之過也。昔人有言“事之無害於義者,從俗可也。”君子豈輕於從俗,獨不以異俗篤心耳。“與惡人居,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者”,伯夷之清也。“雖袒裼裸裎於我側,彼焉能浼我哉?”柳下惠之和也。君子以變化氣質為學,則惠之和,似亦執事之所宜從者。不以三公易其介,彼固未嘗無伯夷之清也。“德酋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惟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仆於執事之謂矣。正人難得,正學難明;流俗難變,直道難容。臨筆惘然,如有所失;言不盡意,惟心亮。

與黃誠甫(癸酉)

立志之說,已近煩瀆,然為知己言,竟亦不能舍是也。志於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於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但近世所謂道德,功名而已;所謂功名,富貴而已。“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一有謀計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諸友即索居,曰仁又將遠別,會中須時相警發,庶不就弛靡。誠甫之足,自當一日千里,任重道遠,吾非誠甫誰望邪!臨別數語,彼此暗然;終能不忘,乃為深愛。

二(丁丑)

區區正月十八日始抵贛,即兵事紛紛。二月往征漳寇,四月班師。中間曾無一日之暇,故音問缺然。然雖擾擾中,意念所在,未嘗不在諸友也。養病之舉,恐已暫停,此亦順親之心,未為不是。不得以此日縈於懷,無益於事,徒使為善之念不專。何處非道,何處非學,豈必山林中耶?希顏、尚謙、清伯登第,聞之喜而不寐。近嘗寄書雲“非為今日諸君喜,為陽明山中異日得良伴喜也。”吾於誠甫之未歸亦然。

答王天宇(甲戌)

書來,見平日為學用功之概,深用喜慰!今之時,能稍有志聖賢之學,已不可多見;況又果能實用其力者,是豈易得哉!辱推擬過當,誠有所不敢居;然求善自輔,則鄙心實亦未嘗不切切也。今乃又得吾天宇,其為喜幸可騰言哉!厚意之及,良不敢虛;然又自嘆愛莫為助,聊就來諭商榷一二。

天宇自謂“有志而不能篤” , 不知所謂志者果何如?其不能篤者又誰也?謂“聖賢之學能靜,可以制動”,不知若何而能靜?靜與動有二心乎?謂“臨政行事之際,把捉摸擬,強之使歸於道,固亦卒有所未能,然造次顛沛必於是”者,不知如何其為功?謂“開卷有得,接賢人君子便自觸發”,不知所觸發者何物?又“賴二事而後觸發”則二事之外所作何務?當是之時,所謂志者果何在也?凡此數語,非天宇實用其力不能有。然亦足以見講學之未明,故尚有此耳。或思之有得,不厭寄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