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五十

注“史記以勃鞮為履貂上”:何校“貂上”二字改“鞮”字:陳同。案:所校非也,此當衍“上”字。答任少卿書引史記“履貂曰”可證。又何改正文“貂”為“鞮”,更非。范書亦作“貂”。章懷註:“勃貂即寺人披也,一名勃鞮,字伯楚。”是蔚宗自作“貂”。

注“寺人內閹官豎刁也”:案: “刁”當作“貂”。各本皆誤。此所引起“僖二年齊寺人貂”之注也。

注“史記曰豎貂為豎刁”:案: “曰”當作“以”,各本皆誤。

注“公徐聞其罪”:陳雲“其” 下脫“無”字,是也。各本皆脫。

惟閹官而已:茶陵本“官”作“ 宦”。袁本作“官”,與此同。案:今范書作“宦”,似“宦”字是也。

注“安帝年號延平”:何校“安 ”改“殤”,是也。各本皆誤。

小黃門亦二十人:茶陵本無“亦 ”字,雲五臣有。袁本有,用五臣也。案:今范書無,此以五臣亂善。袁不著校語,亦非。

朝臣圖議:茶陵本“圖”作國。袁本作“圖”,與此同。案:今范書作“國”,疑善“ 國”、五臣“圖”,二本失著校語,而此以五臣亂善也。

注“郡分銅虎符三”:袁本、茶陵本“分”作“國”,是也。

基列於都鄙:袁本雲善作“基” 。茶陵本雲五臣作“棋”。今范書作“棋”,章懷有注。何校依之改。陳雲作“棋”為是。案:此各本所見傳寫誤,善亦不作“基”也。

盈牣珍藏:茶陵本“牣”作“仞 ”,雲五臣作“牣”。袁本作“
牣”,用五臣也。案:今范書作“ 仞”,此以五臣亂善。袁不著校語,亦非。

注“班固漢書曰”:陳雲“曰” 字衍,是也。各本皆衍。

注“薰骨以行刑”:何校“骨” 改“胥”,陳同。又雲“行”字衍,是也。各本皆誤。

注“與李子豎書曰”:茶陵本“ 豎”作“堅”,是也。袁本亦誤“豎”。

注“尚書曰下本州考治”:陳雲 “曰”,“白”誤,是也。各本皆偽。

注“張驤趙忠等”:何校“驤” 改“讓”,陳同。又下節注中袁、茶陵二本亦作“驤” ,尤改作“讓”。案:今范書作“讓”。“讓”字是也。

注“今予恭行天之罰”:案:“ 予”下當有“惟”字,“恭”當作“龔”。各本皆誤。檄蜀文引“予惟龔行天之罰”,亦非,當互訂。又案:後述高紀“恭行天罰”注“恭行已見上文”,依今班書,亦當是“龔”之誤也。

注“屈盪屍之曰”:袁本“屍” 作“戶”,是也。茶陵本亦誤“
屍”。案:開成石經是“戶”字。

逸民傳論何晏論語注曰:逸民,言節行超逸。
 范蔚宗
易稱“遯之時義大矣哉”。易曰:艮下幹上,遯。彖曰:遯之時義大矣哉。孔子曰:遯,逃也。謂去代不求利,是其大也。又曰:“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周易蠱卦上九爻辭。是以堯稱則天,而不屈潁陽之高;論語,子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呂氏春秋曰: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遂之潁水之陽。武盡美矣,終全孤竹之潔。論語曰:子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史記,伯夷、叔齊、孤竹君之子也。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自茲以降,風流彌繁,琴賦曰:體制風流,莫不相襲。長往之軌未殊,而感致之數匪一。西征賦曰:悟山潛之逸士,卓長往而不返。或隱居以求其志,或迴避以全其道,論語,孔子曰: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又曰:賢者避世,其次避地。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言或靜默隱居,以鎮心之躁競;或去彼危難,以謀己之安全也。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言或垢穢時俗以動其概,或疵點萬物以發其清。概,猶操也。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莊子曰:舜以天下讓其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曰:異哉,後之為人也,居於畎畝之中,而游堯、舜之門,不若是而已。又曰:就藪澤,處閒曠,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也,閒暇者之所好也。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云介性所至而已。世說,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爾。故蒙恥之賓,屢黜不去其國;列女傳曰:柳下惠死,妻誄之曰:蒙恥救民,德彌大兮。雖過三黜,終不獘兮。蹈海之節,千乘莫移其情。史記曰:魯仲連謂新垣衍曰:秦即為帝,則連蹈東海死耳。又曰:魯連下聊城,田單歸而欲爵之,魯連逃隱於海上。適使矯易去就,則不能相為矣。論語曰: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桀溺曰:與從避人之士,豈若從避世之士哉。子路行以告。夫子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漢書,賈誼上書曰:胡、越之人雖死不相為者,教習然也。彼雖硜硜有類沽名者,論語曰: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已。又,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價而沽諸?孔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價者也。然而蟬蛻稅 囂埃之中,自致寰區之外,淮南子曰:蟬飲而不食,三十日而蛻。異夫飾智巧以逐浮利者乎!淮南子曰:古之人同氣於天地,與一世而優遊。及偽之生,飾智以驚愚,設詐以巧上。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也。荀卿子曰:志意修則驕富貴矣,道義重則輕王公矣,內省則外物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