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四十三

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闕,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將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原。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疾妒,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禮記曰:無雷同。抑此三學,以尚書為不備,謂左氏不傳春秋,豈不哀哉!臣瓚漢書注曰:當時學者謂尚書唯有二十八篇,不知本有百篇。

今聖上德通神明,繼統揚業,亦愍此文教錯亂,學士若茲,雖深照其情,猶依違謙讓,樂與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詔,試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旨銜命,將以輔弱扶微,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廢遺。今則不然,深閉固距而不肯試,猥以不誦絕之,欲以杜塞余道,絕滅微學。夫可與樂成,難與慮始,太公金匱曰:夫人可以樂成,難以慮始。此乃眾庶之所為耳,非所望於士君子也。且此數家之事,皆先帝所親論,今上所考視,其為古文舊書,皆有徵驗,內外相應,豈苟而已哉!夫禮失求之於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 漢書,班固曰: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

往者博士書有歐陽,春秋公羊,易則施孟,漢書曰: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又曰:樂陵侯史高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迺齊學。又曰:施讎,字長卿,沛人也,從田王孫受易。又曰:孟喜,字長卿,東海人也,從田王孫受易。然孝宣帝猶復廣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漢書曰:梁丘,字長翁,琅邪人也,從京房受易。又曰:夏侯勝從濟南伏生受尚書。勝傳從兄子建,建又事歐陽高。由是尚書有大小夏侯之學。義雖相反,猶並置之。何則?與其過而廢之,寧過而立之。傳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志其大者,不賢者志其小者。論語,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今此數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義,豈可偏絕哉?若必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違明詔,失聖意,以陷於文吏之議,甚為二三君子不取也。

文選考異
移書讓太常博士:陳雲題前脫“移 ”字一行,是也。各本皆脫。又卷首子目亦然。
注“為羲和京兆尹卒”:案:“ 卒”字不當有,各本皆衍。漢書雲後事皆在莽傳,可證也。

講論其議:案:“議”當依漢書作“義”,各本皆誤。又案:注“論議相對”,“議” 亦當作“義”也。

責讓之曰:袁本、茶陵本此下提行另起,是也。

書缺簡脫:袁本有校語云善作“ 脫簡”。案:袁所見誤也,茶陵本無校語,與此皆不誤。漢書正作“簡脫”。

孝成皇帝:袁本雲善無“皇”字,茶陵本雲五臣有“皇”字。案:此尤延之校添也。漢書有“皇”字。

或脫編:袁本作“傳或間編”,雲善無“傳”字,“間”作“脫”。茶陵本雲五臣有“ 傳”字,“脫”作“間”。何雲漢書作“傳或間編”。案:此恐善與漢書同,各本所見,皆傳寫誤也。

以尚書為不備:案:當依漢書去 “不”字。此所引臣瓚漢書注甚明。又孔叢雲“唯聞尚書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云云,然則今文尚書家有為此說者也。

然孝宣帝:茶陵本雲五臣作“宣 ”。袁本雲善作“皇”。何校“
宣”下增“皇”字。案:漢書作“ 孝宣皇帝”。

注“梁丘字長翁”:袁本“丘” 下有“賀”字,是也。茶陵本亦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