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五十三

文選考異
注“說文曰粗疏也徂古切”:袁本、茶陵本無此九字。
注“顏師古曰洽沾也”:袁本、茶陵本無此七字。

注“漢書劉向曰”:袁本、茶陵本“書”下有“曰”字。案:二本是也。“向”下不當有“曰”字,二本皆衍。

可百餘斛:茶陵本此下有“也” 字,雲五臣無。袁本雲善有。案:此所見不同,或尤刪之也。

注“大蒜勿食”:袁本、茶陵本 “勿”作“多”,是也。

而外內受敵:袁本雲善作“內外 ”。茶陵本雲五臣作“外內”。案:此疑尤以五臣改之也。

為受病之始也:袁本雲善無“受 ”字。茶陵本雲五臣有。案:此疑尤以五臣添之也。

注“臣瓚曰魏桓侯”:袁本、茶陵本無此六字。

縱聞養生之事:茶陵本“生”作 “性”,雲五臣作“生”。袁本雲善作“性”。案:此尤以五臣改之也。

注“猶如麀”:陳雲“麀”,“ 麂”誤,是也。各本皆偽。

注“桀溺曰滔滔者”:袁本“滔滔”作“悠悠”。案:“悠悠”是也。茶陵本亦誤與此同。陳雲陸氏釋文“滔滔”,鄭本作“悠悠”。注自據鄭康成本,與他本不同也。

注“河上公曰抱”下至“故能為天下法式”:袁本、茶陵本無此二十字。

注“河上公曰大順者天理也”:袁本、茶陵本無此十字。

運命論運謂五德更運,帝王所稟以生也。春秋元命苞曰:五德之運,各象其類;興亡之名,應籙以次相代。宋均曰:運,籙運也。春秋元命苞曰:命者,天下之命也。

 李蕭遠集林曰:李康,字蕭遠,中山人也。性介立,不能和俗。著游山九吟,魏明帝異其文,遂起家為尋陽長。政有美績。病卒。

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墨子曰:貧富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王命論曰:窮達有命,吉凶由人。莊子,北海若曰: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故運之將隆,必生聖明之君。春秋河圖揆命篇曰:倉、戲、農、黃,三陽翼天德聖明。 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介,紹介也。禮記曰:介紹而傳命。唱之而必和,謀之而必從,道德玄同,曲折合符,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為玄同。論語比考讖曰:君子上達,與天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構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運也。

夫黃河清而聖人生,里社鳴而聖人出,易乾鑿度曰:聖人受命,瑞應先見於河,河水先清,清變白,白變赤,赤變黑,黑變黃,各三日。春秋潛潭巴曰:里社明,此里有聖人出。其呴,百姓歸,天辟亡。宋均曰:里社之君鳴,則教令行,教令明,惟聖人能之也。呴,鳴之怒者。聖人怒則天辟亡矣。湯起放桀時,蓋此祥也。明與鳴古字通。群龍見而聖人用。易曰:見群龍無首,吉。又曰:聖人作而萬物睹。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於商。說苑,鄒子說梁王曰:伊尹,有莘氏之媵臣,湯立以為三公。毛詩曰:實維阿衡,左右商王。毛萇傳曰:阿衡,伊尹也。太公,渭濱之賤老也,而尚父於周。史記曰:太公望以漁釣乾周西伯。六韜曰:文王卜田,史扁為卜曰:於渭之陽,將大得焉。非熊非羆,非虎非狼,兆得公侯,天遺汝師。王乃齋戒三日,田於渭陽,卒見呂尚坐茅以漁。毛詩大雅曰:維師尚父,時維鷹揚。諒彼武王,肆伐大商。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於虞而才於秦也。呂氏春秋曰:凡亂也者,必始乎近而後及遠,始乎本而後及末,亦然。故百里奚處乎虞而虞亡,處乎秦而秦霸。百里奚之處乎虞,知非遇也。其處於秦,非加益也,有其本也。其本也者,定分之謂也。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黃石公記序曰:黃石者,神人也。有上略、中略,下略。河圖曰:黃石公謂張良曰:讀此,為劉帝師。以游於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漢書曰:張良以兵法說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為它人言,皆不省。非張良之拙說於陳項,而巧言於沛公也。漢書,張良乃說項梁立韓成為韓王。而漢書,張良無說陳涉。今此言之,未詳其本也。然則張良之言一也,不識其所以合離?合離之由,神明之道也。故彼四賢者,名載於籙圖,事應乎天人,其可格之賢愚哉?春秋考異郵曰:稽之籙圖,參於泰古。易坤靈圖曰:湯臣伊尹振鳥陵。春秋命歷序曰:文王受丹書,呂望佐昌、發。春秋保乾圖曰:漢之一師為張良,生韓之陂,漢以興。春秋感精記曰:西秦東窺,謀襲鄭伯,晉、戎同心,遮之殽谷,反呼老人,百里子哭,語之不知,泣血何益。蒼頡篇曰:格,量度之也。孔子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川出雲。”禮記文也。鄭玄曰:清明在躬,氣志如神,謂聖人也。嗜欲將至,謂其王天下之期將至也。神有以開之,必先為之生賢智之輔佐。若天將降時雨,山川為之出雲也。詩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運命之謂也。詩大雅文也。箋云:申,申伯。甫,甫侯也。毛萇傳曰:翰,乾也。言周道將興,五嶽為之生佐。仲山甫及申伯,為周之乾臣也。豈惟興主,亂亡者亦如之焉。呂氏春秋曰:世有興主之士也。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於夏庭。史記曰:昔夏後氏之衰也,有神龍二,止於夏帝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夏氏乃櫝而去之。比三代,莫之敢發。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噪之。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后宮。後宮童妾,既齔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一女子,懼而棄之。宣王之時,童謠:□弧箕服,寔亡周國。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於道。而鄉者後宮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聞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婦遂奔於褒。褒人有罪,請入棄子以贖罪。棄子出於褒,是為褒姒。幽王廢申後,立褒姒為後。後父申侯怒攻幽王,遂殺幽王酈山下。漦,仕淄切。曹伯陽之獲公孫彊也,徵發於社宮。左氏傳曰:初,曹人或夢眾君子立於社宮,而謀亡曹。曹叔振鐸請待公孫彊,許之,旦而求之曹,無之,戒其子曰:我死,爾聞公孫彊為政,必去之。及曹伯陽即位,好畋弋。曹鄙人公孫彊好弋,且言畋弋之說,悅之。因訪政事,說於曹伯,從之。乃背晉而奸宋,宋人伐之,執曹伯陽以歸,殺之。叔孫豹之昵豎牛也,禍成於庚宗。左氏傳曰:初,穆子去叔孫氏,及庚宗,過婦人,使私為食而宿焉。魯人召之,所宿庚宗之婦人獻以雉。問其姓,對:餘子長矣。召而見之,遂使為豎,有寵,長使為政。田於蒲丘,遂遇疾焉。□牛曰:夫子疾病,不欲見人。使置饋於介而退,弗進,則置虛器命徹,叔孫不食,卒。吉凶成敗,各以數至。 春秋考異郵曰:吉凶有效,存亡出象。王命論曰:驗行事之成敗。數,歷數也。孔安國尚書傳曰:歷數,謂天道也。鹹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