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五十三

文選考異
注“春秋河圖”下至“聖明”:袁本此十九字作“聖明已見王命論”七字,是也。茶陵本復出與此同,非。
注“亦然”:案:“亦”上當有 “治”字,各本皆脫,此所引處方篇文也。

注“知非遇也”:案:“遇”當作“愚”,各本皆誤。

注“非加益也”:案:“非”上當有“知”字,各本皆脫。

以游於群雄下至莫之逆也:袁本、茶陵本校語云善無此一段。說詳下。

注“漢書曰”下至“皆不省”:袁本、茶陵本無此一節注。案:二本所見傳寫脫去正文及注一節也。後石闕銘“計如投水”引此論“
張良及其遭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為注,然則善有可知。尤所見本蓋為未誤。

注“夏氏乃櫝而去之”:袁本、茶陵本無“夏氏乃”三字,是也。

注“過婦人”:陳雲“過”,“ 遇”誤,是也。各本皆偽。

注“靈景周之王末者也”:袁本 “末”上有“者”字。案:疑“
弊”字之誤,尤刪非也。茶陵本刪去此一句,更非。

注“睎驥之馬”:袁本“睎”作 “希”,下同。茶陵本亦作“睎”,與此同。案:正文作“希”,注“希,望也”,亦仍作“希”,似“睎” 字依法言改之也。

注“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養高 ”:袁本、茶陵本無“不使知政遂各”六字。案:此尤添之也。

雖造門猶有不得賓者焉:袁本此下有善注;或無“雖造門”三字一句。茶陵本無。案:無者蓋脫。

然而志士仁人:茶陵本無“然” 字,雲五臣作“然”。袁本無“
而”字,雲善作“而”。案:此依五臣改善,又誤兩存其字,非。

注“欲遂其志之思也”:袁本、茶陵本無“之思”二字。

不徼而自遇矣:袁本、茶陵本“ 徼”作“邀”。案:二本無校語,恐非善、五臣之異。善引西京賦“不徼自遇”,彼賦今為“邀”字。此注尤及袁作“徼”,非也。茶陵本作“邀”,是也。尤延之蓋依所見之注改正文而誤。

注“脈相視也”:案:“視”字不當有,各本皆衍,說見古詩十九首內。

蓋知伍子胥之屬鏤於吳:袁本、茶陵本“屬”作“钃”。案:注引左傳字作“屬”,或五臣作“钃”,二本失著校語耳。尤所見是也。

注“吳將伐齊”:袁本、茶陵本無“將”字。

注“王及列士皆饋賂”:袁本、茶陵本無此七字。

注“是豢吳也”:袁本、茶陵本 “也”下有“夫”字。案:有者是也,尤誤刪之。

注“反役”:袁本、茶陵本無此二字。

注“改姓為王孫欲以辟吳禍”:袁本、茶陵本無此十字。案:此節注皆尤用左傳增多,其實非也。

注“諸子欲厚葬湯母曰”:袁本、茶陵本重“湯”字,是也。案:漢書重。

蓋笑蕭望之跋躓於前:案:“之 ”下當更有“之”字,各本皆脫也。

注“道病死”:案:此下脫,尚當有善論石顯病死而言絞縊未詳之注。袁、茶陵二本皆並善於五臣,遂致失去,今無以補之。

注“桓公新論曰”:何校“公” 改“譚”,陳同。各本皆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