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三十八

夫萬物之所不通,聖賢因而不奪,冒親以求一才之用,未若防嫌以明公道。韓詩外傳曰:公道達而私門塞。今以臣之才,兼如此之嫌,而使內處心膂音呂,外總兵權,尚書,穆王曰:今命汝作朕股肱心膂。賈逵國語注曰:膂,脊也。以此求治,未之聞也;以此招禍,可立待也。孫卿子曰:亂則危辱滅亡,可立而待也。雖陛下二相,明其愚款,二相,王敦、王導也。王隱晉書曰:王敦,字處仲,中宗時為大將軍,謀逆。肅祖以為丞相,不受。又曰:王導,字茂弘,中宗時為侍中。肅祖即位,敦平,進太保,不拜,後為丞相。朝士百寮,頗識其情,天下之人,何可門到戶說,使皆坦然邪!孝經曰:君子之教以孝,非家至而日見之。鄭玄曰:非門到戶至而見之。楚辭曰:眾不可戶說兮,孰雲察予之中情?尚書序曰:坦然明白。夫富貴寵榮,臣所不能忘也;刑罰貧賤,臣所不能甘也。今恭命則愈,違命則苦,臣雖不達,何事背時違上,自貽患責邪!實仰覽殷鑑,量己知弊,毛詩曰:,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身不足惜,為國取悔。是以悾悾屢陳丹款,曹大家蟬賦曰:復丹款之未足,留滯恨乎天際也。而微誠淺薄,未垂察諒,憂惶屏營,不知所厝。屏營,已見上謝平原內史表。以臣今地,不可以進明矣;且違命已久,臣之罪又積矣。歸骸私門,以待刑書。漢書曰:彭宣上書,乞骸骨歸鄉里。私門,已見本篇注。尚書曰:哀矜折獄,明啟刑書。願陛下垂天地之鑑,察臣之愚,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矣。

文選考異
注“何法盛晉書潁川庾錄曰”:袁本、茶陵本無“晉書”二字。
注“中州為洛陽”:陳雲“為” ,“謂”誤,是也。各本皆誤。

不悟徼時之福:袁本、茶陵本“ 徼”作“邀”。案:晉書作“徼”。此尤改之也。“邀 ”、“徼”古同字,恐選文自用“邀”,改之未必是。

乘異常之顧:袁本、茶陵本“乘 ”作“垂”。案:尤本誤,晉書亦是“垂”字。

注“孟子曰滄浪之水清兮”下至 “已見上求自試表注”:袁本此二十四字作“濯纓及沐浴已見上文”九字。茶陵本復出。案:此各本皆失善舊。

注“桓思竇後順烈梁後”:何校乙“順烈梁後”於“桓思竇後”上,是也。各本皆倒。

可為寒心者也:袁本、茶陵本雲 “為”善作“謂”。案:此尤校改正之也。晉書作“謂 ”,誤與此同。

而使內處心膂:袁本、茶陵本雲 “處”,善作“劇”。案:此尤改之也。晉書作“處” 。選文往往別有所出,不必全同耳。

注“音呂”:袁本、茶陵本作“ 膂音呂”三字,在注末。是也。

薦譙元彥表孫盛晉陽秋曰:譙秀,字元彥,巴西人,譙周孫。性清,不交於俗。李雄盜蜀,安車征秀,秀不應,躬耕山藪。桓溫平蜀反役,上表薦秀。

 桓元子何法盛晉書曰:桓溫,字元子,譙國人。為琅邪王文學,後進位大司馬,薨。

臣聞太朴既虧,則高尚之標顯;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道喪時昏,則忠貞之義彰。道喪,已見江淹雜體詩。左氏傳,荀息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故有洗耳投淵,以振玄邈之風;洗耳,許由也。琴操曰:堯大許由之志,禪為天子,由以其不善,乃臨河洗耳。莊子曰:舜以天下讓其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曰:異哉,後之為人也,欲以其辱行慢我,吾羞見之。因自投清泠之淵。亦有秉心矯跡,以敦在三之節。國語曰:晉武公伐翼,殺哀侯,止欒子曰:苟無死矣,吾令子為上卿。辭曰:戍聞之,人生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韋昭曰:三:君、父、師也。是故上代之君,莫不崇重斯軌,所以篤俗訓民,靜一流競。魏書,文帝令曰:樹德垂聲,崇化篤俗。伏惟大晉,應符御世,應符,已見上文。論語比考讖曰:聖王御世,河龍負卷舒圖。運無常通,時有屯蹇。神州丘墟,三方圮裂。神州,見吳都賦注。兔罝絕響於中林,白駒無聞於空谷。毛詩曰:肅肅兔罝,施於中林。鄭玄曰:兔罝之人能恭敬,則是賢者眾多也。又曰: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斯有識之所悼心,大雅之所嘆息者也。劉歆移書曰:有識之所嘆愍。阮瑀為曹公與孫權書曰:大雅之人,不肯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