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三十七

注“謝承”下至“虜庭”:袁本、茶陵本無此十六字。案:尤增多,誤也。

而重耳主諸侯之盟:茶陵本作“ 而重耳以主諸侯”,雲五臣無“
以”字,有“之盟”二字。袁本雲善有“以”字,無“之盟”二字。案:此尤校改以五臣亂善也。晉書作“以主諸侯之盟”,善不必與彼全同,不可以為證。

蒼生顒然:案:“顒”當作“喁 ”。善引淮南子“喁喁然”為注,是作“喁”字。袁、茶陵二本所載五臣濟注云“顒然仰德貌”,蓋各本以五臣亂善而失著校語。晉書作“顒”,不可以為證,說見上。喻巴蜀檄曰:“延頸舉踵喁喁然,百辟勸進”,今上箋“搢紳顒顒”,用字不同,當各依其舊也。

注“西蜀父老曰”:案:“西” 當作“難”。各本皆誤。

下以釋普天傾首之望:茶陵本“ 普”作“溥”,雲五臣作“普”。袁本雲善作“溥”。案:此尤校改,以五臣亂善也,晉書作“普”,不可以為證,說見上。

注“公羊傳曰緣臣之心”:何校 “傳”下添“注”字,“臣”下添“子”字,是也。各本皆脫。

注“而楚克其二都”:茶陵本“ 二”作“三”,是也。袁本亦誤二。

注“民服其上下無覬覦”:何校 “服”下添“事”字,“上”下添“而”字,是也。各本皆脫。

注“乃許晉平”下至“且召之” :茶陵本此十七字作“郤乞”二字。袁本並無。案:似茶陵為是。

注“不及曩時之士也”:袁本、茶陵本“曩”作“向”,是也。漢書作“曩”,後五十一卷同。史記作“鄉”,“鄉”即“向”字,與此同。各有所出,不妨兩見。善例每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