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十二

注“逾濟漯”:陳雲“逾”別本作“瀹”,下注引同。案:茶陵脩改本如此,袁本仍皆作“逾”,似善讀孟子不同也。

注“七林”:陳雲二字似當在“ 滲”字下,袁、茶陵二本正如此。今案:此衍字也。袁、茶陵有者,為五臣“滲”字音,其善“滲音侵”自在注中,尤所見因誤在“淫”字下,遂兩存之,正以“七林”當“淫”字音耳。又案:凡善音各本,多失其舊,今於其可考者,悉加訂正。

注“烏黨”又注“乃朗”:茶陵本作“泱烏黨反瀼乃盪切”,在注中“有填淤反瀼之害 ”下。袁本但有“泱烏黨反”四字。又案:凡善音皆雲反,今本作切者,後人所改,此則改而未盡者也。余準此,不悉出。

注“曠遠之貌”:袁本、茶陵本此下有“瀜音融”三字,是也。

注“史記曰斥為舄”:案:“曰 ”當作“以”,各本皆偽。西征賦注云“戰國策以吳為吾”,其句例也。

注“彼苗”:袁本、茶陵本作“ (手麃) 彼苗切”,在注末,是也。

注“言月將夕也”:袁本、茶陵本“月”作“日”。又此五字在“大明月也”下。其下節注作“翔陽日也”,言日初出也。案:此蓋尤本誤倒。

注“伏韜望清賦曰”:何校“韜 ”改“滔”,“清”改“濤”,各本皆偽。

注“巽風不至”:案:“風”當作“氣”,各本皆誤。舞鶴賦注引正作“氣”字。

注“丁回反”:袁本、茶陵本在注末,是也。“反”作“切”,非。

注“不平貌”:袁本、茶陵本此下有“渭音謂漯音累迭徒結切”十字,是也。

注“乙於”:案:此五臣音。袁本、茶陵本有“盓音洿”三字,在注末,是也。尤存此刪彼,非。

注“土含”:茶陵本雲“吐甘切 ”五臣作“土含切”,袁本作“
土含”。案:茶陵校語是也。袁本用五臣,尤與之同,非。

注“滐與傑同”:袁本、茶陵本無此四字。案:所見不同也,似有者是矣。

注“答”:案:此五臣音,袁本有“匒直合切”四字,在注中“
重□也”下,是也。茶陵本並此節注“於翰而去”四字,尤與之同,非。

注“奴冷”:袁本作“濘奴冷反 ”四字,在注中“沸貌”下,是也。茶陵本亦誤去,說見上。

注“霾音埋”:袁本、茶陵本無此三字。案:無者非也。此善音,正文下“莫排”二字,乃五臣音,尤所見未檢照而兩存,然足訂二本之失。凡善音各本皆非其舊,或袁、茶陵非而尤是,此條其例也。

注“波相吞吐之貌”:袁本、茶陵本此下有“呷呀甲切”四字。案:“呀”當作“呼” ,此善“呷”字之音也,尤誤刪。

注“充制反”:袁本、茶陵本在注末,是也。“反”作“切”,非。

天吳乍見而髣佛”:案:“髣佛 ”當作“仿佛”。善注可證。見下甘泉賦“猶仿佛其若夢”注“仿佛”亦引說文、楚辭。彼五臣作“
髣佛”,有明文,此亦各本亂之而不著校語。

□像:案:“□像”當作“罔象 ”,善注可證。考袁本、茶陵本於善注字則作“罔象” ,於五臣向注字則作“□像”,截然有別,無可疑也。唯正文不著校語,為以五臣亂善,而讀者乃不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