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王凱沖《注》十卷

荀氏《九家集解》十卷

馬、鄭、二王《集解》十卷

王弼、韓康伯《注》十卷

二王《集解》十卷

張璠《集解》十卷

又《略論》一卷

謝萬注《繫辭》二卷

桓玄注《繫辭》二卷

荀諺注《繫辭》二卷

荀柔之注《繫辭》二卷

宋褰注《繫辭》二卷

宋明帝注《義疏》二十卷

張該等《群臣講易疏》二十卷

梁武帝《大義》二十卷

又《大義疑問》二十卷

蕭偉《發義》一卷

又《幾義》一卷

蕭子政《義疏》十四卷

又《繫辭義》二卷

張譏《講疏》三十卷

何妥《講疏》十三卷

褚仲都《講疏》十六卷

梁蕃《文句義疏》二十卷

又《開題論序疏》十卷

《釋序義》三卷

劉瓛《繫辭義疏》二卷

又《乾坤義疏》一卷

鍾會《周易論》四卷

范氏《周易論》四卷

應吉甫《明易論》一卷

鄒湛《統略論》三卷

阮長成、阮仲容《難答論》二卷

宋處宗《通易論》一卷

宣聘《通易象論》一卷

欒肇《通易象論》一卷

袁宏《略譜》一卷

楊乂《卦序論》一卷

沈熊《周易譜》一卷

《雜音》三卷

任希古注《周易》十卷

《周易正義》十六卷(國子祭酒孔穎達、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太學博士馬嘉運,太學助教趙乾葉、王談、于志寧等奉詔撰,四門博士蘇德融、趙弘智覆審。)

陸德明《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四卷

《文外大義》二卷

陰弘道《周易新傳疏》十卷(顥子,臨渙令。)

薛仁貴《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

王勃《周易發揮》五卷

玄宗《周易大衍論》三卷

李鼎祚《集注周易》十七卷

東鄉助《周易物象釋疑》一卷

僧一行《周易論》(卷亡。)

又《大衍玄圖》一卷

《義決》一卷

《大衍論》二十卷

崔良佐《易忘象》(卷亡。)

元載集注《周易》一百卷

李吉甫注《一行易》(卷亡。)

衛元嵩《元包》十卷(蘇源明傳,李江注。)

高定《周易外傳》二十二卷(郢子,京兆府參軍。)

裴通《易書》一百五十卷(字又玄,士淹子,文宗訪以《易》義,令進所撰書。)

盧行超《易義》五卷(字孟起,大中六合丞。)

陸希聲《周易傳》二卷

右《易》類七十六家,八十八部,六百六十五卷。(失姓名一家,李鼎祚以下不著錄十一家,三百二十九卷。)

《古文尚書》孔安國《傳》十三卷

謝沈《注》十三卷

王肅《注》十卷

又《釋駁》五卷

范甯《注》十卷

李顒《集注》十卷

又《新釋》二卷

《要略》二卷

姜道盛《集注》十卷

徐邈注《逸篇》三卷

伏勝注《大傳》三卷

又《暢訓》一卷

劉向《洪範五行傳論》十一卷

馬融《傳》十卷

王肅《孔安國問答》三卷

鄭玄注《古文尚書》九卷

又《注釋問》四卷

(王粲問,田瓊、韓益正。)

呂文優《義注》三卷

伊說《釋義》四卷

顧歡《百問》一卷

巢猗《百釋》三卷

又《義疏》十卷

費甝《義疏》十卷

任孝恭《古文大義》二十卷

蔡大寶《義疏》三十卷

劉焯《義疏》三十卷

顧彪《古文音義》五卷

又《文外義》一卷

劉炫《述義》二十卷

王儉《音義》四卷

王玄度注《尚書》十三卷

王元感《尚書糾繆》十卷

《今文尚書》十三卷(開元十四年,玄宗以《洪範》"無偏無頗"聲不協,詔改為"無偏無陂"。天寶三載,又詔集賢學士衛包改古文從今文。)

《尚書正義》二十卷(國子祭酒孔穎達、太學博士王德韶、四門助教李子云等奉詔撰。四門博士朱長才、蘇德融,太學助教隋德素,四門助教王士雄、趙弘智覆審。太尉揚州都督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左僕射于志寧、右僕射張行成、吏部尚書侍中高季輔吏部尚書褚遂良、中書令柳奭、弘文館學士谷那律劉伯莊、太學博士賈公彥范義郡齊威、太常博士柳士宣孔志約、四門博士趙君贊、右內率府長史弘文館直學士薛伯珍、國子助教史士弘、太學助教鄭祖玄周玄達、四門助教李玄植王真儒與王德韶、隋德素等刊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