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置日定率減一,以所差分乘之,為實。以所差日乘定日率,為法。實如法而一,為行分,得每日差。以辰法通度定率,從其分,如日定率而一,為平行度分。減日定率一,以所差分乘之,二而一,為差率。以加、減平行分,(益疾者,以差率減平行為初日,加平行為末日;益遲者,以差率加平行為初日,減平行為末日。)得初、末日所行度及分。(其差不全而與日相合者,先置日定率減一,以所差分乘之,為實。倍所差日,為法。實如法而一,為行分。不盡者,因為小分。然後為差率。)

置初日行分,益遲者,以每日差累減之;益疾者,以每日差累加之:得次日所行度分。(其每日差及初日行,皆有小分。母既不同,當令同之,乃用加、減。)

其先定日數而求度者,減所求日一,以每日差乘之,二而一。所得以加、減初日行分,(益遲減之,益疾加之。)以所求日乘之,如辰法而一,為度。不盡者,為行分,得從初日至所求日積度及分。

若先定度數而返求日者,以辰法乘所求行度。有分者,從之。八之,如每日差而一,為積。倍初日行分,以每日差加、減之,(益遲者加之,益疾者減之。)如每日差而一,為率。令自乘,以積加、減之。(益遲者以積減之,益疾者以積加之。)開方除之,所得以率加、減之。(益遲者以率加之,益疾者以率減之。)乃半之,得所求日數。(開方除者,置所開之數為實。借一算於實之下,名曰下法。步之,超一位。置商於上方,副商於下法之上,名曰方法。命上商以除實。畢,倍方法一折,下法再折。乃置後商於下法之上,名曰隅法。副隅並方。命後商以除實。畢,隅從方法折下,就除如前開之。)

五星前變,入陽爻,為黃道北;入陰爻,為黃道南。後變,入陽爻,為黃道南;入陰爻,為黃道北。(其金、水二星,以夕為前變,晨為後變。各計其變行,起初日入爻之算,盡老象上爻未算之數。不滿變行度常率者,因置其數以變行日定率乘之,如變行度常率而一,為日。其入變日數與此日數已下者,星在道南北依本所入陰陽爻為定。過此日數之外者,南北返之。)

《九執歷》者,出於西域。開元六年,詔太史監瞿壇悉達譯之。斷取近距,以開元二年二月朔為歷首。度法六十。月有二十九日,餘七百三分日之三百七十三。歷首有朔虛分百二十六。周天三百六十度,無餘分。日去沒分九百分度之十三。二月為時,六時為歲。三十度為相,十二相而周天。望前曰白博義;望後曰黑博義。其算皆以字書,不用籌策。其術繁碎,或幸而中,不可以為法。名數詭異,初莫之辯也。陳玄景等持以惑當時,謂一行寫其術未盡,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