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一百四十



後又有必蘭納識里者,初名只刺瓦彌的理,北庭感木魯國人。幼熟畏兀兒及西天書,長能貫通三藏暨諸國語。大德六年,奉旨從帝師受戒於廣寒殿,代帝出家,便賜今名。皇慶中,命翻譯諸梵經典。延祜間,特賜銀印,授光祿大夫。

時諸番朝貢,表箋文字無能識乾,皆令必蘭納識里譯之。嘗有以金刻字為表進者,帝遣視之。必蘭納識里取案上墨汁塗金葉,審其字,命左右執筆,口授表中語及使人名氏,與貢物之數,書而上之。明日,有司閱其物色,與所齎重譯之書無少差者。眾無不服其博識,而竟莫測基何所從授,或者以為神悟雲。授開府儀同三司,仍賜三台銀印,兼領功德使司事,厚其廩餼,俾得以養母焉。

至治三年,改賜金印,特授沙津愛護持,且命為諸國引進使。至順二年,又賜玉印,加號普覺圓明廣照弘辯三藏國師。是年,與安西王子月魯帖木兒等謀為不軌,坐誅,其所譯經。漢字則有《楞嚴經》,西天字則有《大乘莊嚴寶度經》、《乾陀般若經》、《大涅槃經》《稱讚大第功德經》,西番字則有《不思議禪觀經》,皆行於世。

邱處機,字通密,登州棲霞人,自號長春子。幼有人相之曰:“神仙宗伯也。”年十九,學全真道於寧海之崑崙山,與馬鈺、譚處端、劉處元、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同師重陽王真人。馬鈺,寧海人,弱冠舉進士。妻孫氏,名不二,亦寧海人。劉處元,掖縣人,著有《道德經解》、《陰符經解》譚處端,寧海人,著有《雲水前後集》王處一,寧海人。郝大通。寧海人。明謂之七真人,獨處機名最著。金、宋之委,俱遣使召之,不赴。

太祖征西域,命近臣徹伯爾、劉仲祿齎璽書,請處機至軍中。處機一日忽語其徒曰:“天使來召我,我當往。”翼日,二人至,處機乃與弟子十有八人同行,明年,留山北,先馳表謝,拳拳以止殺為戒。又明年、趣使再至,乃發撫州,經涉萬有餘里,歷四載而始達於雪山。常馬行積雪中,馬上舉策試之,未及積雪之半。既見,太祖大悅,賜食,設廬甚飭。

太祖方西征,日事攻戰,處機每次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部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錫仙翁,以?爨朕志。”命左右書之,且以訓計運算元焉。賜虎符,副以璽書,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問,處機對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於不孝,不孝則不順笠天,故天威震動以警之。似聞境內不孝者多,陛下宜畏天威,明孝道治天,下。”大祖從之。

十七年,太祖大獵於東山,馬踣,處機請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數畋獵,非宜。”太祖為罷獵者久之。時大兵踐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無所逃命。處機還,使其待持牒購之。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懷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

十九年,熒惑犯尾,其占在燕,處機禱之,果退舍。二十一年,又為旱禱,期三日雨,當名瑞應,已而亦驗。改賜宮名曰:“長春”,且遣使勞問,制曰:“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六月,浴於東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水入東湖,聲聞數里,魚鱉盡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處機嘆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將與之俱乎!”遂卒,年八十。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璽書,襲掌其教。

至大二年,加賜金印,處機贈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直君,馬鈺為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譚處端為長真凝神元靜蘊德真君,劉處元為長生輔化宗元明德真君,王處一為玉陽體元廣慈普度真君,郝大通為廣寧通元妙太古真君,孫不二為清淨淵真慮元順化元君,敕並會道士苗道一收執。處機弟子十八人,知名者尹志平、李志常、宋德芳、綦志遠,並封真人。

時又有康泰真者,利州人。母娠二十四月而生。學道於王重陽,與邱處機、馬鈺人游。四方之士,踵門受業者,恆數百人。夏大旱,使者請祈雨,泰真端坐久之,曰:“明日雨。”既而果然。冬常裸十餘日,無寒色。卒年九十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