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二百四十四·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有司言狀,並表其廬。

貴哥,蒙古氏,同知宣政院事羅五十三妻也。天曆初,五十三得罪,貶海南,籍其家,詔以貴哥賜近侍卯罕。卯罕親率車騎至其家迎之,貴哥度不能免,令婢僕以飲食延卯罕於廳事,如廄自經死。

台叔齡妻劉氏,順寧人。一日地震屋壞,壓叔齡不能起,家復失火,叔齡母欲就焚。叔齡望見,呼曰:“吾已不得出,當亟救吾母。”劉謂夫妹曰:“汝救汝母,汝兄必死,吾不用復生矣。”即自投火中死。火滅,家人得二屍燼中,猶手相握不開。官嘉其義烈,上於朝,命錄付史臣。

李智貞,建寧浦城人。父子明,無子。智貞七歲能讀書。九歲母病。調護甚謹。及卒,哀慟欲絕,不茹葷三年,治女工供祭祀,及奉父甘旨不乏,鄉里稱為孝女。父嘗許為鄭全妻,未嫁,從父客邵武。邵武豪陳良悅其慧,強納來求聘,智貞斷髮拒之,數自求死,良不能奪,卒歸全。事舅姑父母皆以孝稱。泰定間,全病歿,智貞悲泣不食,數日而死。

蔡三玉,龍溪陳端才妻也。賊起漳州,端才走避,三玉與夫妹匿於鄰祠。賊搜得之,掠至舟中,三玉投江死。越三日,屍流至其父廣瑞舟側,廣瑞認其屍,哭曰:“吾女也。”事聞,旌門復役,仍給錢以葬。

黃伯英妻雍氏,長泰人。早寡,織紝以養舅姑。嘗負豆覓水磑磨之,遇鄉人奪其磑。雍氏號天曰:“吾磨豆以食舅姑者!”其磑竟不轉。鄉人懼而還之。

唐斗輔妻文氏,靜江人。大德中,斗輔為賓州幕官,卒。文氏年二十餘,執義自誓,孝養舅姑。其子明文早卒,婦蔣氏慕姑節行,亦不改適。至治中,詔旌其門曰貞節。

又馬英妻王氏,夏津人。英卒,王氏二十餘,誓不再嫁。凍餓而死。詔旌其門。

又金孝女,名汝安,鄞縣人。以父母老,不嫁,終身茹素。夜則籲天祈親壽。父母俱八十卒。孝女終不適人,卒於家。

陳道安妻徐氏,文昌人。至正間,寇亂,道安御賊為所殺。徐氏瘞其夫,哭盡哀,啖土塞口而死。

同縣韓良可妻,寇至,姊妹俱赴水死。

瓊山唐伯壽女丑兒,至正中,寇至乾寧,醜兒被獲,時年十八。乃給賊釋其縛,請相從。賊釋之,即赴水死。

柳氏女,嘉興人,為賊所獲,投水死。

錢子順二女,亦嘉興人,至正末寇至,二女連結衣袂,投水死。子順妻俞氏,亦守節。旌門。

韓軌妻邢氏,安陽人。軌守黃華砦,賊攻之急,勢將陷。邢氏謂其女曰:“事不濟,我與汝必受辱。”遂俱投岩下死。

又蕭氏,亦安陽人,杜原妻。兵亂,原挈家之官真定,道遇賊。蕭氏謂原曰:“汝當避,我自為計。”乃投河而死。

馬氏,湯陰人。名瑞香。幼讀《孝經》、《列女傳》,通大義。父母重愛之,擇婿得薛彀,贅之,生一女。彀拙於家事,婦翁怒責,遂離去。逾三年,父母欲令再適,馬氏言:“禮無再醮之義。”以告父母,不從,乃投井死。留紙其女懷中,書謝別父母之辭。御史王構為作傳焉。

又焦三妻易氏,安陽人。三歿,易氏哭之哀,水漿不入口。及治棺,氏給匠曰:“吾夫遺衣甚多,欲悉置之棺,可大其制。”匠信之。比斂,易乃入室自縊。遂合葬之。

張氏,崑山太倉人。年十七,始贅周姓為夫。夫之父為百夫長,嘗與其伍謀刺帥,事泄,罪連其子及婦,將斬。帥之子惜張姿容,曰:“從我即活。”張怒罵,帥子拔刀磨其頸曰:“汝不從,則殺之。”張復厲聲大罵,遂死。

又季富妻黃氏,崇明人。初,海寇入境,掠婦女登舟者二十餘人。莧氏義不受辱,投海而死,時年二十有七。

崑山孝節婦,佚其夫姓名。年二十,夫死,誓不嫁。後同籍坐事系獄,婦當連坐。或勸改嫁可免。婦曰:“吾不忍以危難棄禮義。”有司以聞,詔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