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五十五·志第二十二



通州十三倉:秩正七品。有年倉、富有倉、廣儲倉、盈止倉、及秭倉、乃積倉、樂歲倉、慶豐倉、延豐倉,以上九倉各置監支納一員、大使二員、副使二員,足食倉、富儲倉,衍倉、富及衍倉,以上四倉,各置監支納一員、大使二員、副使一員。

河倉十七,用從七品。印館陶倉,舊縣倉、陵州倉、傅家池倉,以上四倉,各置監支納一員、從七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秦家渡倉、尖冢西倉、尖冢東倉、長蘆倉、武強倉、夾馬營倉、上口倉、唐宋倉、唐村倉、安陵倉、四柳樹倉、淇門倉、伏恩倉,以上十三倉,各置監支納一員、從八品。大便一員。從九品。副使一員。

直沽廣通倉,秩正七品。大使一員。從七品。榮陽等綱凡三十,曰:濟源、陵州、獻州,白馬、滏陽、完州、河內、南宮、沂莒,霸州、東明、獲嘉、鹽山、武強、膠水、東昌、武安、汝寧、修武、安陽、開封、儀封、蒲台、鄒平、中牟、膠西、衛輝、濬州、曹濮州,每綱皆設押綱官二員,計六十員,秩正八品。每編船三十隻為一綱。船九百餘只,運糧三百餘萬石。綱官以常選正八品為之。

檀景等處採金鐵冶都提舉司,秩正四品。提舉一員,正四品。同提舉一員,正五品。副提舉一員,從六品。《元典章》作從七品。掌各冶採金煉鐵之榷稅。中統初,置景州提舉司,管景州、灤陽、新匠三冶。至元十四年,又置檀州提舉司,《元典章》:檀州採金都提是舉司達魯花赤,正五品。管雙峰、暗峪、大峪、五峰等冶。大德五年,並為檀只等處都提舉司。大德元年,罷頎德、彰德、廣平等路五提舉司,立都提舉司二,升正四品,設官四員,直隸中書戶部。衛輝路提舉司隸於廣平彰德都提舉司,真定鐵冶隸於順德都提舉司。事見本紀,舊志遺之。河東山西濟南萊蕪等處冶提舉司及益都金總管府,其設定省並均不可考。又至元十九年立鐵冶總管府,罷提舉司,是否由總管府改都提舉司,簡冊無征,不能臆斷矣。《元典章》宜德雲州等處、銀冶等場都提舉正四品,檀州採金都提舉司達魯花赤正五品,棋陽彰德濟南高山汴梁等處,太原大同徐邳州景州溧陽等處、頎德等處、檀州等處、泰安州萊蕪等處、廣平等處、衛輝倉谷遼陽路安平山等處、易州紫荊關十七所鐵提舉司提舉,俱從五品;以上同提舉,俱從六品。宣德雲州等處銀冶提舉司,從六品。

大都河間等路都轉運鹽使司。秩正三品。使二員,正三品。同知一員,正四品。副使一員,正五品。運判二員,正六品。經歷一員,從七品。知事一員,從八品。照磨一員。從九品。掌榷辦場灶鹽貨。太宗二年,始立河問稅課所。六年,改鹽運司。十二年,改提舉鹽榷所。六皇后稱制二年,又改提舉滄清鹽使所。定宗四年。又改提舉鹽榷滄清鹽使所。憲宗二年,改河間課程所為提舉滄清深鹽使所。中統元年,改立宣撫司,提領滄清深鹽使所。四年,改為轉運司。至元二年,以刑部侍郎右三部郎中兼滄清深鹽使司。尋改立河間都轉運鹽使司,又立滄清深三鹽司。十二年,改為都轉運使司。十九年,以戶部尚書行河間等路都轉運使司事。尋罷,立大都蘆台越支三叉沽鹽使司。二十三年,改為河間等路都轉運使。二十五年,復立蘆台、越支、三叉三鹽使司。二十七年。改令戶部尚書行河間等路都轉運使司事。二十八年,改河間等路都轉運司。大德五年,並大都三鹽運司入河間。延祐六年,頒分司印。

鹽場二十二所,曰,利國場、利民場、海豐場、阜民場、阜財場、益民場、潤國場、海阜場、海盈場、海潤場、嚴鎮場、富國場、興國場、厚財場、豐財場、三叉沽場、蘆台場、越支場、石碑場、濟民場、惠民場、每場置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

山東東路都轉運鹽使司,使二員,同知一員,副使一員,運判一員,經歷一員,知事一員,照磨一員。太宗二年,立益都課稅所。六年,改山東鹽運司。中統三年,命課稅隸,山東都轉運司。四年,詔以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司。至元二年,改立山東轉運司。十二年,改山東都轉運使司。按舊紀,山東鹽課都轉運為都轉運鹽使司在八年,改山東轉運使司為都摶運使司兼濟南酒稅醋課在二十五年,與志互異。《元典章》各處轉運鹽使司正四品,乃大德以前之官制。延祐五年,頒分司印,罷膠萊鹽司所屬各場。至元十九年,立山東濱樂安及膠菜莒密鹽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