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五十五·志第二十二



雲和署,秩從五品。署令二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協音一員,協律一員。掌樂工調音律及部籍更番之事。至元十二年置。秩正七品。按舊紀二十三年,省入教坊司,不知何時復置。至大二年,撥隸玉宸樂院。皇慶元年,升從六品。二年,升從五品。署令以下品秩,舊志缺。置令當為從五品,丞從七品。管勾從八品。《元典章》僅載安和署令從七品,丞從八品,當是皇慶以前之官制。皇慶二年,令、丞皆升秩矣。

安和署,秩從七品。署令二員,從七品。署丞二員,從八品。管勾二員。協音一員,協律一員。至元十三年,置。秩正七品。二十五年,罷。二十七年,復置。皇慶二年,升從五品。

常和署。秩正六品。管回回樂工。皇慶元年,置管勾司。秩正七品。延祐三年,改常和署。署令一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

天樂署,秩從五品。管河西樂工。至元十七年,置昭和署。從六品。大彷十一年,升正六品。至大四年。改天樂署。皇慶元年,升從五品。署令二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協音一員,協律一員。

廣樂庫,秩從九品。掌樂器。皇慶元年,置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教坊司,秩正四品。達魯花赤一員,正四品。大使三員,正四品。副使四員,正五品。知事一員,從八品。《元典章》:教坊司判,從八品;管勾,從九品。掌承應樂人及管領興和等署五百戶。中統二年置。秩從五品。五年,隸宜徽院。至元十二年,升正五品。十六年,併入拱衛司。後復置。十七年,改提點教坊司。秩正四品。二十五年,改隸禮部。大德八年,升正三品。延祐元年,改提點教坊司事為大使。七年,復降正四品。其屬:

興和署,秩從六品。署令二員,署丞二員,管勾二員。

祥和署,至大四年,增置官屬,同。

廣東庫。秩從九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

會同館,秩從四品。禮部尚書領會同館事一員,正三品。大使二員,從四品。副使二員,從六品。提控案牘一員,掌引見諸番蠻夷峒官之來朝者。至元九年置。二十五年,罷為四賓庫。二十九年,改四賓庫復為會同館。元貞元年,以禮部尚書領館事。遂為定製。其屬:

收支諸物庫,從九品。大使一員,副使一員。至元二十九年,以四賓庫改置。

鑄印局,秩正八品。掌凡刻印、銷印之事。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一員。至元五年置白紙坊,秩從八品。掌造詔旨、宜敕紙札。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至元九年,置掌薪司。秩正七品。司令一員,正七品;司丞二員,正八品。大德八年置。

兵部:尚書三員,侍郎二員,郎中二員,員外郎二員。品秩同前。掌郡邑、郵傳、屯牧之政,凡兵站、屯田之籍,官私芻牧之場,及遠人之歸化者,悉以任之。中統元年,以兵刑工為右三部,置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五員,員外郎五員。至元元年,兵刑自為一部,尚書四員,侍郎三員,郎中五員,員外郎五員。三年,並為右三部。五年,復析為兵刑部,尚書二員,省侍郎二員,郎中如故,員外郎一員。七年,分六部,刑部尚書一員,侍郎一員。郎中、員外郎各一員。明年,又合為兵刑部。十三年,復析為兵部。二十三年,定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以二員為額。至大四年,罷通政院,以其事歸兵部,增尚書一員、員外郎一員。十一月,又增置侍郎、郎中各一員。其屬附見於後:

陸運提舉司,秩從五品。提舉二員,從五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員。掌兩都陸運糧斛之事。至元十六年,置運稂提舉司。《元典章》新舊運糧提舉司,俱從五品。延祐四年,改今名。海王莊、魏家莊、七年莊、臘八莊四所,各設提領一員,用從九品印。

管領隨路打捕鷹房民匠總管儲。秩從三品。達魯花赤一員,從三品。總管一員,從三品。副總管二員,正四品。經歷、從七品。知事從八品。各一員,提控案牘一員。初,太祖以隨路打捕鷹房民戶七千餘戶撥隸旭烈兀大王位下,中統二年置總管府,至元十二年阿八合大王奏歸朝廷,隸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