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六十七·志第三十四



凡吏屬年勞差等:

至元六年,吏部呈:“省部譯史、通事,舊以一百二十月出職,今案牘繁冗,合以九十月為滿。”

十九年,部擬:“行省通事、譯史、令史、宣使或經例革替罷,所歷月日不等,如元經省掾發去,不及一考者,擬令貼補;及一考之上者,比台院令史出身例定奪。自行踏逐者,降一等敘,不及一考者,發還本省區用。宣慰司人吏,經省院發,不及一考者,擬貼補;及一考之上者,比部令史出身降一等定奪。自行踏逐者,又降一等;不及一考者,別無定奪。”

二十年,省擬:“雲南行省極邊重地令譯史人等,六十月考滿。

甘肅行省令譯史人等,六十五月考滿,本土人員,依舊例用。”

二十五年,省準:“緬中行省令史,依雲南行省一體出身。”

大德元年,省臣奏:“以省、台、院諸衙門令譯史、通事、知印、宣使等,舊以九十月為滿,升遷太驟,今以一百二十月為滿,於應得職事內升用。又寫聖旨、掌奏事選法、應辦刑名文字必闍赤等,以八月折十月,今後毋令折算。”

四年,制以諸衙門令譯史、宣使人等一百二十月為滿。部議:“遠方,令譯史人等,甘肅、福建、四川於此發去,九十月為滿。兩廣、海北濘南道於此發去,八十月滿。雲甫省八十月滿。土人一百二十月滿。”都省議:“俱以九十月為考清,土人依例一百二十月為滿。”

至大元年,部議:“和林行省即系遠方,其人吏比四川、甘肅行省九十月出職。”

二年,詔:“中外吏員人等,依世祖定製,以九十月滿,參詳,歷一百二十月已受除者,依大德十一年內制,外任減一資。所有詔書已後在選未曾除受,並見告滿之人,歷一百二十月者,契約四考理算,外任一資,不須再減。”省擬:“以九十月為滿,余有月日,後任理算。應滿而不役離者,雖有役過月日,不準。”

三年,省準:“河西廉訪司書吏人等月日。”部議:“合準舊例,雲南六十月。河西、四川六十五月,土人九十月為滿。”

至治元年,監察御史言:“吏員人等出身,世祖皇帝定製以九十月為滿,方許出職。近年省部不能恪謹奉行,諸衙門通、譯史、令史、宣使、奏差人等,中間因值例革者,不及考滿,輒令實歷月日除授,紊亂舊規,有礙選法。今後應依舊例,吏員以九十月為滿,方許出職,違者監察廉訪司追改。”部議:“如有例革,或因事離職者,並令貼補考滿,依例遷敘。果有才幹出眾,事跡可考者,臨時定奪。”

皇慶二年,部議:“凡內外諸司史員,舊以九十月為清,大德元年改一百二十月為滿,至大二年復舊制。一紀之間,受除者眾。其元除有以三十月為一考者,亦有四十月為一考者,以所除不等,往往授例陳訴,有礙選法。擬合依已降詔條為格,系大德元年三月七日以後入役,至未復舊制之前,已除末除俱以四十月為一體,通理一百二十月滿,減資升轉。其未滿受除者,一體理考定擬,餘二十六月已上,準升一等,十五月之上,減外任一資,十五月之下。後任理算。改格之後應滿而不離役者,役過月日,別無定奪。”

凡吏員考滿授從六品:

至元九年,省準:省令史出身,中統四年已前,六品升遷,已後七品除授,至元之後,事繁責重,宜依準中統四年巳前考滿一體注授。”

三十一年,省議:“三師僚屬,蒙古必闍赤,掾史、宣使等,依都省設定,若不由台院轉補者降等。”

元貞元年,省議:“監修國史僚屬,依三師所設,非台院轉補者,降等敘。”

大德五年,部呈:“考滿省掾各各資品。省,院今後院、台並行省令史選充省掾者,雖理考滿,須歷三十月方許出職,仍分省發、自行踏逐者,各部令史毋得直理省掾月日。”

凡吏員考滿授正七品:

至元九年,部擬:“院、台、大司農司令史出身,三考正七品。一考之上,驗月日定奪。一考之下,二十月以上為從八品;十五月以上正九品;十五月以下,十月之上為從九品,添一資十月,以下為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