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六十七·志第三十四



三十年,省準:“提舉八作司系正六品,司吏四十五月之上吏目,六十月之上都目。”

元貞元年,省準:“大都等路都轉運司令史,九十月提控案牘。”

大德三年,省準:“諸路寶鈔提舉司、都提舉萬億四庫司吏,九十月提控案牘內任用,如六十月之上,自願告敘者,於都目內遷除,有闕於平準行用庫攢典內挨次轉補。”

省準:“寶鈔總庫司、提舉富寧庫司俱系從五品,其司吏九十月,都目內任用。加六十月之上,自願告敘,於吏目內遷除。有闕須於在京五品衙門及左右巡院、大興、宛平二縣,及諸州司吏並籍記各部典吏內選。”省準:“提舉左右八作司吏,九十月都目內任用,六十月之上,自願告敘,於吏目內遷除。有闕於在都諸倉攢典內選補。

京畿都漕運使司令史,六十月之上,於提控案牘內用,遇闕於路府諸州並在京五品等衙門上名司吏內選。

大都路司吏改為令史,六十月之上,年及四十五以下,部貢不過二名,十四五以上,六十月提控案牘內遷用,任回減資升轉。大都路都總管府令史,依舊六十月,於提控案牘內遷敘,不須減資,有闕於府州兵馬司、左右巡院、大興、宛平二縣上名司吏內選補。”

大德五年,省準:“河東宣慰使司軍儲所司吏、譯史,九十月為滿,譯史由翰林院發補,司史由州縣司吏取充,與各路總管府譯吏、司史一體升轉,自用譯史,別無定奪,司吏除酌中錢穀官,委差近下錢穀官。”

七年,部擬:“濟南、菜蕪等處鐵冶都提舉司及廣平、彰德符處鐵冶都提舉司秩四品,司吏九十月比散府上州例。升吏目。蒙古必闍赤擬酌中錢穀官,奏差近下谷錢官,典吏三考,轉本司奏差。”

省準;“陝西省敘川等處諸部蠻夷宣撫司正三品,其令譯史考滿,比各路司史人等一體遷用奏差,行省定奪。”

九年,宣慰司大同等處屯儲軍民總管萬戶府從三品。司吏、譯史、委差人等,九十月為滿,司吏除中錢穀官,委差近下錢穀官。

大德十年,省準:“諸路吏六十月,須歷五萬石之上倉官一界,升吏目,一考升都目,一考升中州案牘或錢穀官,通理九十月入流。五萬石之下倉官一界,升吏目,兩考都目,一考依上升轉。補不盡路吏,九十月升吏目,兩考升都目,依上流轉,如非州縣司吏轉補者,役過月日,別無定奪。”

凡通事、譯史考滿遷敘:

至元二年,部擬:“雲南行省極邊重地,令譯史等人員,擬二十月為一考,歷六十月。准考滿敘用。”

九年,省準:“省部台院所設知印人等。所請俸給,元擬出身,俱在勾當官之上,既將勾當官升作從八品,其各部知印考滿,亦合升正八品,據例減知印除有前資人員,驗前資定奪,無前資者,各驗實歷月日,定擬遷敘。”

二十年,各道按察司奏差、通事、譯史,奏差已有定例,通事九十月考滿,擬同譯史一體遷敘。

部議;“行省、行台、行院五品以下官員並首領官,亦合比依台院例,一考升一等任用。據行省人吏比同台院人吏出身,已有定例,行院、行台令史、譯史、通事、宣使人等,九十月滿考,元系都省台院發及應補者,擬降台院一等定奪。”部擬:“甘肅行省令譯史、通事、宣使人等,量擬以六十五月遷敘,若系都省發去人員,如部議,處用者仍舊例。”

二十一年,部議:“四川行省人吏,比甘肅行省所歷月日,一體遷除。”

二十三年,部擬:“福建、兩廣行省令譯史、通事、宣使人等,擬歷六十月同考滿,止於江南遷用,若行省咨保福建、兩廣必用人員,於資品上升一等。”

二十四年,部議:“行省、行台、行院令史,九十月考滿,若系都省台院發去腹里相應人員,行省令史同台院令史出身,行台、行省降台院一等,俱於腹里遷用,自用者遞降一等,止於江南任用。”

二十七年,省議:“中書省蒙古必闍赤俱系正從五品遷除,今蒙古字教授擬比儒學教授例高一等,其必闍赤擬高省掾一等,內外諸衙門蒙古譯史,一體升等遷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