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七十四 起昭陽赤奮若正月,盡柔兆執徐七月,凡三年有奇



董槐言於帝曰:“臣為政而有害政者三。”帝曰:“何謂三害?”槐曰:“戚里不奉法,一矣。執法大吏久於其官而擅威福,二矣。皇城司不檢士,三矣。將率不檢士,故士卒橫,士卒橫,則變生於無時。執法擅威福,故賢不肖混淆,賢不肖混淆,則奸邪肆,賢人伏而不出。親戚不舉法,故法令輕,法令輕,故朝廷卑。三者弗去,政且廢,願自今除之。”於是嫉槐者眾矣。

冬,十月,庚午,詔:“撥封樁庫會子一十三萬,犒殿、步司教閱精勇軍,其衣裝器械悉從官給。”

癸未,詔:“永蠲紹興府和買絹。”

蒙古張柔會大師於符離,以百丈口為宋往來之道,可容萬艘,遂築甬道,自亳而南六十餘里,中為橫江堡。又以路東六十里皆水,可致宋舟,乃立柵水中,密置偵騎於所達之路。由是鹿邑、寧陵、考城、柘城、楚丘、南頓無宋患,陳、蔡、潁、息糧無不達。

十一月,乙未,皮龍榮進對,帝語及資善堂事,龍榮對曰:“忠王天資過人,若無他嗜好,倍加保養,尤為有益。儒臣盡職分於外,望陛下以身教之於內。”龍榮預知忠王意向,亦兼以諷帝也。

初,女冠知古得幸,其侄吳子聰夤緣以進,得知閤門事。牟子才繳奏曰:“子聰依憑城社,勢焰薰灼,以官爵為市,搢紳之無恥者輻湊其門,公論素所切齒,不可用。”帝曰:“子聰之除,將一月矣,乃始繳駁,何也?可即為書行。”子才曰:“文書不過百刻,此舊制也。今子聰錄黃二十餘日乃至,後省蓋欲俟其供職,使臣不得繳之耳。給舍紀綱之地,豈容此輩行私於其間!”於是子聰改知澧州,待次。子才亦力求去,出知太平州。

十二月,甲申,帝諭輔臣曰:“蜀報敵勢頗重,間雖小捷,未聞有敢與一戰者,宜大明賞罰以激勸之。”丁亥,又諭輔臣曰:“朝士有蜀人曉邊事者,可令條具備御之策,參考用之。”

是歲,蒙古馬步軍都元帥兼領尚書省事察罕卒,追封河南王,謚武宣。

蒙古皇弟呼必賚,遣董文用招金故臣欒城李冶,且曰:“素聞仁卿學優才贍,潛德不燿,久欲一見,其勿它辭。”仁卿,冶之字也。冶至,皇弟問金南遷後居官者孰賢,冶對曰:“險夷一節,唯完顏仲德。”又問完顏哈達及布哈何如,對曰:“二人將略短少,任之不疑,此金所以亡也。”又問魏徵、曹彬何如,對曰:“征忠謀讜論,知無不言,以唐諍臣觀之,征為第一。彬伐江南,未嘗妄殺一人,擬之方叔、召虎可也,漢之韓、彭、衛、霍,在所不論。”又問今之臣有如魏徵者乎,對曰:“今世側媚成風,欲求魏徵之賢,實難其人。”又問今之人材賢否,對曰:“天下未嘗乏材,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理勢然耳。今儒生有如魏璫、王鶚、李獻卿、藍光庭、趙復、郝經、王博文等,皆有用之才,又皆賢王所嘗聘問者,舉而用之,何所不可,特恐用之不盡耳。然四海之廣,豈止此數子哉!王誠能旁求於外,將見集於明庭矣。”又問天下當何以治之,對曰:“夫治天下,難則難於登天,易則易於反掌。蓋有法度則治,控名責實則治,進君子、退小人則治。如是而治天下,豈不易於反掌乎?無法度則亂,有名無實則亂,進小人、退君子則亂。如是而治天下,豈不難於登天乎?且為治之道,不過立紀綱、立法度而已。紀綱者,上下相維持;法度者,賞罰示懲勸。今則大官小吏,下至編氓,皆自縱恣,以私害公,是無紀綱也。有功者未必得賞,有罪者未必被罰,甚則有功者或反受辱,有罪者或反獲寵,是無法度也。法度廢,紀綱壞,天下不變亂,已為幸矣。”又問昨地震何故,對曰:“天裂為陽不足,地震為陰有餘。夫地道,陰也,陰太盛則變常。今之地震,或奸邪在側,或女謁盛行,或讒慝交至,或刑罰失中,或征伐驟舉,五者必有一於此矣。夫天之愛君,如愛其子,故示此以警之。若能辨奸邪,去女謁,屏讒慝,慎刑罰,慎征討,上當天心,下協人意,則可轉咎為休矣。”皇弟深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