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七十七 起玄黓掩茂七月,盡閼逢困敦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癸丑,蒙古翰林承旨王鶚言:“僧子聰參密謀,定大計,積有忠勤,然猶仍其野服散號;宜正其衣冠,崇以顯秩。”蒙古主命子聰複姓劉,賜名秉忠,拜太保,參預中書省事,以竇默女妻之,賜第奉先坊。秉忠既受命,以天下為己任,知無不言。凡燕閒顧問,輒推薦人物可備器使者;其所甄拔,後皆為名臣。

蒙古劉秉忠請定都於燕,蒙古主從之,詔營城池及宮室。乙卯,改燕京為中都,大興府仍舊。

丁巳,蒙古詔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大赦。

蒙古主召翰林待制孟攀鱗入見,攀鱗條陳政務,如郊祀天地,祠太廟,制禮樂,建學校,行科舉,擇守令以字民,儲米以贍軍,省無名之賦,罷不急之務,百姓庶官統於六部,紀綱制庶悉由中書,是為長久之計。蒙古主咨問者良久。復與論王鶚、許衡優劣,攀鱗曰:“百一文華之士,可置翰苑;仲平明經傳道,可為後學矜式。”蒙古主深然之。百一,鶚之字;仲平,衡之字。蒙古主數呼諸臣之字,故攀鱗亦以字對。

戊午,彗滅;甲子,復見於參。趙景緯復上言曰:“損玉食,不若損內帑、卻貢奉之為實;避正朝,不若塞幸門、廣忠諫之為實;肆大眚,固所以廣仁恩,不若擇循良、黜貪暴之為實。蓋天意方回而未豫,人心乍悅而鏇疑,此正陰陽勝復之會,眷命隆替之機也。”除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辭,不許。

秘書郎王應麟疏論行公田之害,又言:“應天變莫先回人心,回人心莫先受直言。鉗天下之口,沮直臣之心,如應天何!”時直言者多忤賈似道意,故應麟及之。

高斯得自罷歸,杜門不出,至是應詔上封事曰:“陛下專任一相,虛心委之,果得其人,宜天心克享,災害不生。而己未、庚申之歲,大水為災,浙西之民,死者數千萬;連年旱,田野蕭條,物價翔踴,民命如線。今妖星突出,其變不小,若非大夫人心,何以致天怒如此之暴!”賈似道匿其疏不以聞。

辛未,彗化為霞氣而散,自見至滅,凡四十餘日。

九月,壬申朔,蒙古立翰林國史院。

辛巳,蒙古主至自上都。

建寧府學教授謝枋得考試宣城及建康,摘賈似道政事為問,極言權奸擅國,天心怒,地氣變,民心離,人才壞,國有亡證。漕使陸景思上其稿於似道,於是左司諫舒有開劾枋得校文發策,怨望騰謗,大不敬,乙未,謫居興國軍。

賈似道請行經界推排法於諸路,由是江南之地,盡寸皆有稅,而民力益竭。似道又以物貴由於楮賤,楮賤由於楮多,乃更造銀關,每一準十八界會之三,出奉宸庫珍貨,收敝會於官,廢十七界會不用。其制,上一黑印如“西”字,中三紅印相連如“目”字,下兩旁各一小長黑印,宛然一“賈”字也。自銀關行,物益貴而楮益賤。

冬,十月,壬寅朔,高麗國王王禃入朝於蒙古。

乙丑,帝有疾。丁卯,帝崩。

帝多嗜欲,怠於政事,經筵性命之講,徒資虛談。權移奸臣,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竊弄威福,與相終始。兵連禍結,疆士日蹙,拘留聘使,自速滅亡。崩年六十一。

皇太子禥即位,尊皇后謝氏曰皇太后。時有議太后垂簾聽政者,權參知政事葉夢鼎曰:“母后垂簾,豈是美事!”乃止。

以太后生日為壽崇節。

總統祁昌由間道運糧入得漢城,並欲遷其郡守向良及官吏親屬於內地,蒙古都元帥楊大淵遣從子文安邀擊之。昌立柵椒原以守,大淵合兵攻之,連戰三日,獲祁昌,並得其所獲官吏親屬。

十一月,丙戌,帝初聽政,御後殿。進葉夢鼎參知政事,命馬廷鸞、留夢炎兼侍讀,李伯玉、陳宗禮、范東叟兼侍講,何基、徐幾兼崇政殿說書。詔求直言。又詔先朝舊臣趙葵、謝方叔、程元鳳、馬光祖、李魯伯各上言以匡不逮,召江萬里、王龠、洪天錫、湯漢等赴闕。夢鼎力辭新命,賈似道奏:“參政去則江萬里、王龠必不至。”帝亦慰留之。

詔躬行三年喪。復濟王竑元贈少師、節度使,有司討論墳制,增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