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六十一 起昭陽單閼正月,盡十二月,凡一年



遼北府宰相姚景行方以疾告歸,中道,聞重元亂,收集行鏇,得三百餘騎,偕南府宰相楊績勤王,比至,賊已平。遼主嘉其忠,賜以逆人財產。

癸亥,遼特布訴為重元所脅,命削爵,流鎮州。

八月,庚辰,王珪議上大行皇帝謚曰神文聖武明孝,廟號仁宗。

辛巳,詔軍頭司引見公事如故。

司馬光言:“人君之職,有三而已:量材而授官,一也;度功而加賞,二也;審罪而刑罰,三也。材有短長,故官有能否;功有高下,故賞有厚薄;罪有大小,故罰有輕重。此三者,人君所當用心也。

“伏見國家舊制,百司細事,如三司鞭一胥吏,開封府補一廂鎮之類,往往皆須奏聞;崇政殿所引公事,有軍人武藝國馬芻秣之類,皆躬親閱視。此蓋國初權時之制,施於今日,頗傷煩碎。陛下龍興撫運,聖政惟新,臣愚以為宜令中書、樞密院檢詳中外百司自來公事須申奏取旨及後殿所引公事,其間不系大體,非人君所宜躬親者,悉從簡省,委之有司。陛下養性安身,專念人君之三職,足以法天地之易簡,致虞舜之無為,天下幸甚!”

癸巳,以生日為壽聖節。

九月,庚戌,詔以皇子位為興慶宮。既而知諫院呂誨言唐有此宮名,改曰慶寧。

辛亥,以皇子仲針為忠武節度使、同平章事、淮陽郡王,改賜名頊;仲糾為明州觀察使,祁國公,賜名顥;仲恪為耀州觀察使,雩阝國公,賜名頵。

戊午,上仁宗謚冊於福寧殿。

遼蕭革既獲罪,論者追思耶律義先之言。己未,追封義先為許王。

壬戌,以皇子位伴讀王陶為淮陽郡王府翊善,皇子位說書孫思恭為侍講,太子中允、集賢校理兼史館檢討韓維為太常丞、充記室參軍。陶等請王受拜,不許。呂誨言:“王今未出閣,當且設師友,不宜遂置僚屬。臣欲朝廷先正陶等名位,名位既正,則禮分自安。況王年已長,當早令出閣,開府建官。翊善、侍講自為僚屬,於事體即無不順。”

帝既視朝前後殿,而於聽事猶持謙抑。御史中丞王疇上疏曰:“廟社擁佑,陛下起居平安,臨朝以時,僅逾半載,而未聞開發聽斷,德音遏塞,人情缺然。臣屢嘗論奏,願陛下撥去疑貳,日與二府講評國論,明示可否;而迄今言動寂寥,中外未有所傳。此蓋議論之臣辭情淺狹,不能仰悟君聽。伏望思太祖、太宗艱難取天下之勞,真宗、仁宗憂勤守太平之力,勉於聽決大政,以尉母后之慈,勿為疑貳謙抑,自使聖德暗然不光也。”

冬,十月,戊辰朔,遼主如興王寺。庚午,以六部太保耶律哈穆知南院大王事。

遼主如藉絲淀。

甲午,葬仁宗於永昭陵。

乙未,以左司郎中、知制誥張瑰為左諫議大夫。以瑰在先朝嘗建言密定儲副,特錄其功也。

十一月,己亥,虞主至自山陵,皇太后迎奠於瓊林苑。太后乘大安輿輦,如肩輿而差大,無扇{q艮},不鳴鞭,侍衛皆減章獻之半,所過起居者或呼萬歲。庚子,虞於集英殿。

先是五虞皆在途,及是六虞猶用在途之禮,帝不親祭。知制誥祖無擇、知諫院司馬光奏請親虞,御史中丞王疇亦以為言。下禮院詳議,謂宜如無擇等奏,乃詔翼日親虞。既而帝不豫,卒令宗正卿攝事,光即奏:“陛下幸聽臣言,命有司設親祭之禮,而令復不出,在列之臣,無不愕然自失。伏望陛下來日雖聖體小有不康,亦當勉強親祭,以解中外之惑。”然帝竟以疾故,訖九虞不能出也。

甲辰,帝親祭虞主而不哭,名曰卒哭。舊無卒哭之禮,於是用呂夏卿議,始行之。

丙午,祔仁宗神主於太廟,廟樂曰《大仁之舞》,以王曾、呂夷簡、曹瑋配享廟庭。

己酉,減東、西二京罪囚一等,免山陵役戶及靈駕所過民租。

庚戌,詔:“州、軍長吏舉精於醫術者令赴闕。”

辛亥,遼遣蕭素等來賀即位。

甲寅,賜太常少卿孔叔詹金紫。叔詹監裁造務,以勞當遷,帝不欲以卿監賞管庫之勞,故有是賜。自是以為例。

是月,司馬光上皇太后疏曰:“仁宗皇帝憂繼嗣之不立,念宗廟之至重,以皇帝仁孝聰明,選擢宗室之中,使承大統。不幸踐阼數日,遽嬰疾疹,雖殿下撫視之慈,無所不至,然醫工不精,藥食未效。竊聞曏日疾勢稍增,舉措語言,不能自擇,左右之人一一上聞,致殿下以此之故,不能堪忍,兩宮之間,微相責望。群心憂駭,不寒而慄。臣是用日夜焦心隕涕,側足累息,寧前死而盡言,不敢幸生而塞默也。伏以皇帝內則仁宗同堂兄之子。外則殿下之外甥婿,自童幼之歲,殿下鞠育於宮中,天下至親,何以過此?又,仁宗立以為皇子,殿下豈可不以仁宗之故,特加愛念,包容其過失邪?況皇帝在藩邸之時,以至踐阼之初,孝謹溫仁,動由禮法,此殿下所親見而明知也,苟非疾疹亂其本性。安得有此過失哉?今殿下雖日夕憂勞,徒自困苦。以臣愚見,莫若精擇醫工一二人,以治皇帝之疾,旬月之間,察其進退,有效則加之以重賞,無效則威之以嚴刑。未愈之間,但宜深戒左右,謹於侍衛,其舉措語言有不合常度者,皆不得以聞,庶幾不增殿下之憂憤。殿下惟寬釋聖慮,和神養氣,以安靖國家,紀綱海內,俟天地垂佑,聖躬痊復,然後舉治平之業以授之,不亦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