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八十二 起重光協洽正月,盡昭陽作噩七月,凡二年有奇



庚辰,詔:“娶宗室女得官者,毋過朝請大夫、皇城使。”

詔翰林學士承旨蘇軾兼侍讀。

丁亥,後省上《元祐敕令格》。

六月,壬辰,錄囚。

甲午,遼主駐赤勒嶺。己亥,倒塌嶺人進古鼎,有文曰“萬歲永為寶用”。

辛丑,回鶻貢方物於遼。

癸卯,遼以權知東京留守蕭托輝為契丹行宮都部署。

甲辰,置國史院修撰官。

丁未,遼端拱殿門災。

秋,七月,戊午朔,回鶻貢異物於遼,遼主不納,命厚贈遣之。

己巳,蘇軾言:“浙西諸郡二年災傷,而今歲大水尤甚,杭州死者五十餘萬,蘇州三十萬。”己卯,詔賜米百萬石、錢二十萬緡賑之。侍御史賈易率同官楊畏、安鼎流論浙西災傷不實,乞行考驗,詔用其說。范祖禹封還錄黃,奏曰:“國家根本,仰給東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訴,開口仰哺,以脫朝夕之急,奏災雖小過實,正當略而不問。若因此懲責,則自今官司必以為戒,將坐視百姓之死而不救矣。給散無法,枉費官廩,賑救不及貧弱,出糶反利兼併,此乃監司使者之事,朝廷亦難遙為處畫也。所言伏乞更不施行。”從之。

八月,戊子朔,賈易上疏言:“蘇軾頃在揚州題詩,以奉先帝遺詔為‘聞好語’,草呂大防制雲‘民亦勞止’,引用厲王詩,以比熙寧、元豐之政。弟轍早應制科,試文繆不及格,幸而濫進,與軾皆誹怨先帝,無人臣禮。”至引李林甫、楊國忠為喻。奏既入,又有別疏。宰執進呈,具言易前後異同之語,退,復具奏曰:“臣等竊知易乃王安禮所善,安禮以十科薦之。今群失職之人,皆在江、淮,易來自東南,此疏不惟搖動朝政,亦陰以申群小之憤。”乃詔與易外任,尋以本官出知廬州。

庚寅,遼主以霖雨罷獵。

辛卯,詔御史台:“臣僚親亡十年不葬,許依條彈奏及令吏部檢舉。”

壬辰,翰林學士承旨蘇軾罷。軾既為賈易誣詆,趙君錫相繼言之。後數日,入見,具辨其事,因復請外。詔以龍圖閣學士知潁州。

乙未,御史中丞趙君錫罷為吏部侍郎,以附和賈易論蘇軾也;尋出知鄭州。

己亥,令文武臣出入京城門,書職位、差遣、姓名及所往。

壬寅,遼主幸慶州,謁慶陵。

乙巳,詔章惇復右正議大夫。惇坐蘇州買田不法,降一官,至是滿,當復,故有是詔。給事中朱光庭言:“惇不當用常法敘復。”於是更詔候一期取旨。

己酉,修《神宗寶訓》。

癸丑,詔:“鄜延路都監李儀等,以違旨夜出兵入界,與夏人戰,死,不贈官,餘降官等。”

初,兩宮幸李端願宅臨奠,既還,蔡確母明氏自氈車中呼:“太皇萬歲,臣妾有表。”衛士取而去。及三省進呈明氏馬前狀,太皇太后宣諭曰:“蔡確不獨為吟詩謗讟,緣此人於社稷不利。若社稷之福,確當便死。此事公輩亦須與掛意。”劉摯曰:“只為見呂惠卿二年量移,便來攀例。”蘇轍曰:惠卿量移時,未有刑部三年之法。”呂大防乞令開封府發遣,從之。既而摯以發遣為太甚,大防復奏乞且令開封府告示,朱光庭封還錄黃,言:“確罪比四凶,豈有復還之理!乃以刑部常法預先告示,理極不可。”遂寢前詔。摯乃令本房出告示,不復坐聖旨;既不復降錄黃過門下,給事中雖欲再論列,不可得矣。

甲寅,王岩叟言:“秋氣已涼,陛下閒燕之中,足以留意經史。舜雞鳴而起,大禹惜寸陰,願以舜、禹為法。”帝曰:“朕在禁中,常觀書不廢也。”帝問岩叟從誰學,對曰:“從河東寧智先生學,後歷仕四方,無常師。”帝問:“何自識韓琦?”對曰:“因隨侍閒居北門,始識琦,遂薦辟學官,又辟幕府,復隨之居相三年,至其葬乃去。琦嘗教臣以事君之道,前不希寵,後不畏死,左右無所避,中間惟有誠意而已,臣佩以終身。”帝稱嘆久之。

它日,又因入對,論取士,岩叟曰:“天下非無材,取之不遠,采之不博耳。所遷所擢,止於已用者數人而已,故朝廷有乏材之患,搢紳有沈滯之嘆。且如天下郡守、縣令,最可以見治狀,每歲使本道監司舉一二性行端良、治狀優異者,朝廷召而用之,則人思自奮矣。”又問:“治道何先?”對曰:“在上下之情交通,而無壅蔽之患。上下之情所以通,由舉仁者而用之。仁者之心,上不忍欺其君,下不忍欺其民,故君有德意,推而達於下,民有疾苦,告而達於上,不以一身自便為心。”帝曰:“安知仁人而舉之?”對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木訥,近仁。”帝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