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八十二 起重光協洽正月,盡昭陽作噩七月,凡二年有奇



遼命燕國王延禧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總北南院樞密使事。

癸未,詔京西提刑司,歲給錢物二十萬緡,以奉陵寢。

是日,王岩叟奏:“臣之區區欲有所言,不為一劉摯,為陛下惜腹心之人。”太皇太后宣諭曰:“垂簾之初,摯排斥奸邪,實為忠實。但此二事,非所當為也。”岩叟曰:“言事官未必皆忠直。楊畏乃呂惠卿黨,但欲除陛下腹心,與奸邪開道路耳。”甲申,岩叟復上疏言之。時已有詔鎖學士院草麻制罷摯,而岩叟未知也。

十一月,乙酉朔,摯罷為觀文殿學士、知鄆州。麻制以從摯所乞為辭。給事中朱光庭封還,曰:“摯有功大臣,一旦以疑而罷,天下不見其過。”言者以光庭為黨,亦罷知亳州。

摯性峭直,有氣節,不為利怵威誘。自初輔政至為相,修嚴憲法,辨白邪正,孤立一意,不受請謁。然勇於去惡,竟為朋讒奇中,天下惜之。

初,衛朴歷後天一日,元祐五年十一月癸未冬至,驗景長之日,乃在壬午,遂改造新曆。至是歷成,壬辰,詔以《元祐觀天曆》為名。

庚子,遼主如藕絲淀。

辛丑,中書侍郎傅堯俞卒。太皇太后謂輔臣曰:“堯俞,金玉人也,惜不至宰相。”帝輟朝臨奠,謚憲簡。

初,司馬光嘗謂邵雍曰:“清、直、勇三德,人所難兼,吾於欽之見焉!”雍曰:“欽之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不猛,是為難耳。”欽之,堯俞字也。

甲子,遼主望祀木葉山。以武定軍節度使竇景庸為中京留守。

十二月,戊辰夕,開封府火。

呂大防言:“聞有客星在昂、畢間。”王岩叟曰:“天道遠,不可知,但朝廷每事修省,天道自當順應。”太皇太后曰:“天道安敢忽!更在大臣同修政事。”

夏人犯邊,知太原府范純仁自劾禦敵失策;壬申,詔貶官一等,徙知河南府。

是歲,夏改元天祐民安。

元祐七年遼大安八年

春,正月,乙酉,遼主如山榆淀。

乙巳,張誠一以穿父墓取犀帶,降職與祠。

二月,丁卯,詔陝西、河東邊要進築守御城砦。

三月,甲申朔,御邇英閣,侍讀顧臨讀《仁宗寶訓》,至鈔法事,左僕射呂大防曰:“臣當陳鈔法本末,祈陛下通知利害之祥。國初輦運香藥、茶、帛、犀、象、金、銀等物,赴陝西變易糧草,計率不下二百四十萬貫。自鈔法行,始令商賈於沿邊入中錢糧草,卻於京師或解池請鹽,赴沿邊出賣,於官私為便。”帝甚善之。

丁亥,以程頤為直秘閣、判西京國子監。初,頤在經筵,歸其門者甚眾,而蘇軾在翰林,士亦多附之者。二人互相非毀,頤竟罷去。至是頤服闋,三省言宜除館職,判檢院蘇轍進曰:“頤入朝,恐不肯靜。”太皇太后從其言,故頤不復召。

禮部侍郎兼侍讀范祖禹言:“臣掌國史,伏睹仁宗皇帝豐功盛德,不可得而名言佳句,所可見者,其事有五:畏天,愛民,敬祖,好學,聽諫;此所以為仁也。願陛下深留聖思。”又言:“仁宗每因事示人好惡。皇祐中,楊安國講《論語》史魚、蘧伯玉一章,仁宗曰:‘蘧伯玉信君子矣,然不若史魚之直。’仁宗,人主也,欲臣下切直,故言伯玉不如史魚,天下由是知仁宗好直不好佞。此聖人之大德也,願陛下以此為法。”帝然之。

己亥,錄囚。

遼主駐達里舍淀。

丁未,遼曲赦中京、蔚州役徒。

辛亥,以知河中府蒲宗孟知永興軍。

夏,四月,癸丑朔,以知永興軍蔡京為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

先是議兩制差除,宰執異同不決。呂大防顧梁燾,問誰可,燾曰:“公久居朝廷,收養人材固多,惟不以愛憎牽於偏聽,而以朝廷得人為己任,此所望於公也。”大防曰;“苦乏材耳。”燾曰:“天下何嘗乏材,但賢者不肯自向前求進,須朝廷識拔,則有以來之。立賢無方,不患無人也。”及蔡京帥蜀,燾曰:“元豐侍從可用者多,惟京輕險貪愎,不可用。”後竟如其言。

帝年益壯,太皇太后議立後,歷選庶家女百餘入宮。孟氏年十六,兩宮皆愛之,教以女儀。己未,太皇太后諭宰執曰:“孟氏能執婦道,宜正位中宮。”命學士草制。又以近世禮儀簡略,詔翰林、台諫、給舍與禮官議冊後六禮儀制以進。甲子,命尚書左僕射呂大防攝太尉,充奉迎使,同知樞密院事韓忠彥攝司徒,副之;尚書左丞蘇頌攝太尉,充發冊使,簽書樞密院事王岩叟攝司徒,副之;尚書右丞蘇轍攝太尉,充告期使,皇叔祖同知大宗正事宗景攝大宗正卿,副之;皇伯祖判大宗正事高密郡王宗晟攝太尉,充納成使,翰林學士范百祿攝宗正卿,副之;吏部尚書王存攝太尉,充納吉使;權戶部尚書劉奉世攝宗正卿,副之;翰林學士梁燾攝太尉,充納采、問名使,御史中丞鄭雍攝宗正卿,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