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十九 起強圉大荒落八月,盡十二月,凡五月



庚午,張浚言已具奏解罷機政,所有都督府職事,別無次官交割,詔交與樞密院。

辛未,百官受誓戒於尚書省,帝易吉服。先是權禮部侍郎陳公輔,請先期一日盡哀致奠,奏於太上皇帝,以將有事於明堂,暫假吉服;既奏,然後即齋宮,入太廟行明堂事畢,服喪如初。

龍圖閣學士、知平江府章誼試戶部尚書兼提領榷貨務都茶場。

壬申,特進、守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臨修國史張浚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

給事中胡世將試尚書兵部侍郎。

先是趙鼎言:“臣蒙恩召還經帷,方再辭,而復遣使宣押,臣感深且泣。至西興,又奉宸翰促行,且諭以圖治之意,臣無地措足。然進退人才,乃其職分,今之清議所與,如劉大中、胡寅、呂本中、常同、林季仲之徒,陛下能用之乎?妨賢黨惡,如趙霈、胡世將、周秘、陳公輔,陛下能去之乎?陛下於此或難,則臣何敢措其手也!昔姚崇以十事獻之明皇,終致開元之盛,臣何敢望崇,而中心所懷,不敢自隱,惟陛下擇之。”疏入,上為徙世將,於是公輔等相繼補外。

是日,酈瓊至汴,劉豫御文德殿見之,偽授瓊靖難軍節度使、知拱州;閤門祗候劉光時為大名府副總管,統制官趙實臣為歸德府副總管,統制王世忠為皇子府前軍統制,靳賽為左軍統制;以次諸將為諸州副鈐轄,餘授準備、使喚之類。正軍稟給,皆不及朝廷之數,人人悔恨。獨瓊以為得策,具言南師必欲北征,且告以諸軍虛實。豫入其言,復遣偽戶部侍郎馮長寧乞師於金。

癸酉,詔:“三省事權從參知政事輪日當筆,俟除相日如舊,更不分治常程事。”

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言:“伏睹陛下移蹕建康,將遂恢圖之計。近忽傳淮西軍馬潰叛,酈瓊等迫脅軍民,事出倉卒,實非士眾本心,亦聞半道逃歸人數不少,於國計未有所損,不足上軫淵衷。然度今日事勢,恐未能便有舉動。襄陽上流,即日未有戎馬侵攻,臣願提全軍進屯淮甸。萬一番、偽窺伺,臣當竭力奮擊,期於破滅。”詔獎之。

罷諸路軍事,都督府合行事並撥隸三省,其錢物令三省、樞密院同共樁管,遂併入激賞庫。

甲戌,張浚落觀文殿大學士,依舊宮觀。

丙子,觀文殿大學士、左正奉大夫、萬壽觀使兼侍讀趙鼎為左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鼎再相,進四官,異禮也。

前一日,鼎至行在,帝召對於內殿,首論淮西事,鼎曰:“方得報時,臣在遠,不得效所見,少補萬分,今固無及。然臣愚慮不在淮西,恐諸將浸議,謂因罷劉光世不當,遂有斯變,自此驕縱,益難號令。朝廷不可自沮,為人所窺。”帝以為然。

特進張浚言:“臣荷陛下知遇,出入總兵,將近十年,其所施為,不無仇怨。臣今奉親偕行,去家萬里,泛然舟寄,未有定居,望許臣於都督府借差使臣四員,存留親兵五十人,以備緩急。如蒙俞允,令所在州於上供錢米內應副。”許之。

自趙鼎召歸,浚每以迴鑾為念,洎罷政登舟,諸人往餞,猶以此言之。秦檜起曰:“檜當身任,果有此議,即以死爭之。”其後浚卒為異論。

戊寅,帝致齋於射殿。

左朝散郎魏良臣知漳州。

詔:“廬州、壽春府居民遭酈瓊擄掠者,皆蠲其稅一年。”

己卯,帝酌獻聖祖於常朝殿,特詔尚書左僕射趙鼎侍祠。

庚辰,朝饗太廟,上顯恭皇后改謚冊寶。

辛巳,合祀天地於明堂,太祖、太宗並配,受胙用樂。赦天下。

故事,當喪無饗廟之禮,而近歲景靈宮神御在溫州,率遣官分詣,至是禮官吳表臣奏行之。

召少師、萬壽觀使、榮國公劉光世、感德軍節度使、萬壽觀使高世則赴行在。

甲申,故武德郎、行營左護軍中軍準備差使薛抃,特贈二官,祿其家二人,以都統制王德言其不從叛而死也。

乙酉,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交趾郡王李陽煥薨,子天祚立。陽煥在位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