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七十七 玄黓閹茂正月,盡闕逢困敦六月,凡二年有奇



帝雖以次序相珪、確,然不加禮重,屢因微失罰金,每罰輒門謝。宰相罰金門謝,前此未有,人皆恥之。

甲戌,以知定州章惇為門下侍郎,參知政事張璪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蒲宗孟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王安禮為尚書右丞。

錄唐段秀實後,復其家。

蔡確既為右僕射,且兼中書侍郎,欲以自大,乃議尚書省關移中書,當加上字以重之。王安禮爭曰:“三省皆政事所自出,禮宜均一;確乃欲因人而為輕重,是法由人變也,非所以敬國家。”已而正色問帝曰:“陛下用確為宰相,豈以才術卓異有絕人者?抑亦敘遷適在此位邪?”帝曰:“適在此位耳。”安禮顧謂確曰:“陛下謂適在此位,安得自大!”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確小人,不宜大用,弗聽。

時李憲乞再舉伐夏,帝以訪輔臣,王珪對曰:“向所患者用不足,朝廷今捐錢鈔五百分緡,以供軍食有餘矣。”王安禮曰:“鈔不可啖,必變而為錢,錢又變為芻粟。今距出征之期才兩月,安能集事?”帝曰:“李憲以為已有備,彼宦者能如是,卿等獨無意乎?唐平淮蔡,唯裴度謀議與主同,今乃不出公卿而出於閹寺,朕甚恥之。”安禮曰:“淮西,三州耳,有裴度之謀,李光顏、李愬之將,然猶引天下之兵力,歷歲而後定。今夏氏之強非淮蔡比,憲才非度匹,諸將非有光顏、愬輩,臣懼無以副聖意也。”

丁丑,呂公著罷。始議五路舉兵伐夏,公著諫,不聽;尋上表求罷,仍謁告不出。帝封還其奏,賜手詔曰:“在廷之臣,可為腹心之寄,無逾卿者,安得自暇自逸!”公著乃復起視事。及西師無功,將圖再舉,公著又固諫,帝不悅。會章惇自定州召為門下侍郎,公著因乞代惇守邊;章再上,乃命以資政殿學士知定州。

五月,辛巳朔,行官制。詔尚書省左、右僕射、丞合治省事。

辛卯,手詔:“自頒行官制以來,內外大小諸司,凡有申稟公事,日告留滯,比之舊日中書,稽延數倍,眾皆有不辦事之憂。可速根研裁議,早令快便,大率止如舊中書發遣可也。”帝又以命令稽緩語輔臣,頗悔改官制。蔡確等慮帝意欲罷之,乃力陳新官制置祿,比舊月省俸錢三萬餘貫,帝意乃止。

己丑,三省言:“九寺、三監分隸六曹欲申明行下。”帝曰:“不可。一寺、一監,職事或分屬諸曹,豈可專有所隸!宜曰九寺、三監於六曹隨事統屬,著為令。”

詔尚書六曹分隸六察。

癸巳,作尚書省。

豐州卒張世矩等作亂,伏誅。詔家屬應緣坐者,押赴豐州處斬;其黨王安以母老,詔特原之。

戊戌,詔兩省官舉可任御史者各二人。

種諤西討,得銀、夏、宥三州而不能守。知延州沈括請城古烏延城以包橫山,下瞰平夏,使敵不得絕沙漠。甲辰,遣給事中徐禧及內侍押班李舜舉往鄜延議之。舜舉退,詣政府,王珪迎謂曰:“朝廷以邊事屬押班及李留後,無西顧之憂矣。”舜舉曰:“西郊多壘,卿大夫之辱也。相公當國,而以邊事屬二內臣,可乎?內臣止宜供禁延灑掃,豈可當將帥之任!”聞者代為珪慚焉。

六月,辛亥朔,環慶經略司遣將與夏人戰,破斬其統軍二人。

遼主如納葛濼。

甲寅,監修國史王珪上《兩朝正史》一百二十卷。是書比《實錄》事跡頗多,但非寇準而是丁謂,托帝詔旨,時以為譏。

丙辰,詔:“自今事不以大小,並中書省取旨,門下省覆奏,尚書省施行。三省同得旨事,更不帶三省字行出。”從王安禮言也。是日,輔臣有言中書省獨取旨,事體太重,帝曰:“三省體均,中書揆而議之,門下審而覆之,尚書承而行之;苟有不當,自可論奏,不當緣此以亂體統也。”先是官制所雖仿舊三省之名,而莫能究其分省設官之意,乃厘中書、門下、尚書為三,各得取旨出命,紛然無統紀,至是帝一言乃定。

夏遣使貢於遼。

丁巳,遼以耶律頗德為北院樞密使,耶律巢為南府宰相,劉筠為南院樞密使,蕭托卜嘉兼知北院樞密使事,王績為漢人行宮都部署。遼主欲立皇孫延禧為嗣,恐無以釋眾人之疑,乃出駙馬都尉蕭酬斡為國舅詳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