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附二]《存真》、《輯校》、《訂補》等所引《紀年》存疑



[七]《史記》曰:周孝王七年,厲王生,冬大雹,牛馬死,江漢俱動。《太平御覽》卷八七八咎徵部

案:《存真》、《輯校》入輯。《輯校》云:‘案《史記》無此事,殆《紀年》文也。’《存真》、《輯校》‘大’下有‘雨’字,‘動’作‘凍’。《輯校》又刪‘厲王生’三字,《訂補》云:‘朱氏蓋誤從今本《紀年》,王氏刪去,是也。’案影宋本、鮑刻本《御覽》皆有此三字,《訂補》之說非是。《存真》又注云‘《通鑑外紀》’。《外紀》卷三云:‘孝王七年,大雹,牛馬死,江漢俱凍。’不明著何書,以為《紀年》,亦非是。案《御覽》引《史記》而不見於《太史公書》者頗多,《存真》、《輯校》凡採錄九條。其標準為與古本《紀年》近似,或見於今本者。然《御覽》卷八七六連續引此《史記》者三條,一在晉莊伯八年,一在晉幽公十二年(以上皆見《存真》、《輯校》),一在秦二世時,三條皆記‘無雲而雷’,顯為一書。《紀年》戰國時魏史,安能記秦二世時事,此《史記》自不得為《紀年》。陳夢家云:‘此《史記》似作於《紀年》出土以後,間錄《紀年》的記事於其天時異象之中。故不能因此《史記》曾套用《紀年》材料,即視作《紀年》。’(《六國紀年表》,《燕京學報》第三四期頁一八五)此亦非是。考《漢書·五行志》所錄劉向《洪範五行傳》,即曾引此《史記》,上引秦二世一條亦見該書,自不能謂此《史記》‘作於《紀年》出土以後’。此《史記》自《史記》,《紀年》自《紀年》,其間固毫無淵源可尋。其書蓋作於西漢早期,雜記災異,正其時流行之天人感應說的反映。詳詩銘所作《<漢書·五行志>所引<史記>考》。

[八]厲王無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 《後漢書·東夷傳》

案:《輯校》據此列於周厲王下,云:‘案此條章懷太子注不雲出《紀年》,然范史四裔傳三代事皆用《史記》及《紀年》修之。此條不見《史記》,當出《紀年》也。’今本《紀年》厲王三年有‘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長父伐之,不克’。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卷下亦據此為說。《存真》未收,《訂補》云:‘終屬揣測之詞,不能確定其必為《紀年》文。’是。

[九](《史記》)又曰: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故有大旱。其年,周厲王奔彘而死,立宣王。《太平御覽》卷八七九咎徵部

案:《存真》、《輯校》入輯。《輯校》云:‘《史記》無此文,當出《紀年》。’《存真》、《輯校》‘故有大旱’作‘秋又大旱’,蓋據鮑刻,此從影宋本。《存真》、《輯校》刪‘奔彘而’三字,《存真》又刪‘伯和篡位立’五字。《訂補》云:‘疑《御覽》與《路史》注所引之《史記》或為《世紀》,聲近致誤,恐非《紀年》。’案《帝王世紀》記此事作‘共伯和乾王位’(《史記·三代世表》索隱引),與此異,《訂補》之說非是。

[一0]《汲冢紀年書》曰:懿王元年,天再啟。殤帝昇平二年,天一夕再啟於鄭,又有天裂,見其流水人馬。《開元占經》卷三

案:‘懿王元年’條已見周紀。‘殤帝昇平二年’條,《存真》、《輯校》未收,《訂補》補於晉殤叔二年,云:‘《開元占經》三引《汲冢紀年》,作“殤帝昇平二年”。按《紀年》書至魏哀王止,不當有殤帝及昇平年號。《占經》此文在“懿王元年,天再啟”下,同為一條,詳上下文詞相似,亦非他書羼入之語。但昇平是晉穆帝年號,殤帝僅有後漢一君,年號為延平,延平只一年,兩不相涉,此必有誤。疑“殤帝昇平”原為“殤叔”二字。草書叔字與升字相似,“叔”遂誤為“升”。後人見“殤升”二字不文,因下“二年”語,以為脫去帝號與年號字,乃於殤下妄增帝字,升下增平字為年號,不知與《紀年》相悖也。今辨於此,並補輯之。’所辨似嫌迂曲。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四亦引及此條,‘殤帝’作‘穆帝’,‘再啟於鄭’作‘再旦於鄭’,不知是否有別本《占經》為據,抑屬逕改,雲‘近本(詩銘案:指今本《紀年》。)及《太平御覽》二、《事類賦》注一引紀俱作“天再旦於鄭”’,下即引《占經》云云,以為‘據此是天再旦於鄭乃晉穆帝時事,非懿王時事也’。則《考訂》以此非《紀年》文甚明。案據《御覽》、《事類賦》注所引,《占經》原文似為‘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穆帝昇平二年,天一夕再啟,又有天裂,見其流水人馬’。《考訂》所引‘穆帝’如無版本依據,‘穆’、‘殤’形近,亦易致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