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附二]《存真》、《輯校》、《訂補》等所引《紀年》存疑



[二0]按《紀年》云:……十八年,趙又敗魏桂陵。《史記·魏世家》索隱

案:《存真》、《輯校》繫於魏惠成王十八年。《存真》作‘邯鄲之師敗我師於桂陵’,蓋據今本。《輯校》作‘趙敗魏桂陵’。《史記·魏世家》索隱云:‘按《紀年》:二十八年,與齊田□戰於馬陵。又上二年,魏敗韓馬陵;十八年,趙又敗魏桂陵。桂陵與馬陵異處。’《存真》、《輯校》據此,列此條於十八年,又以‘又上二年’為二十八年之上二年,即二十六年,列‘敗韓馬陵’。(《存真》列於十八年,系筆誤。)其實所謂‘又上二年’之‘上’指《史記·魏世家》,非指《紀年》,司馬貞引之以釋‘桂陵與馬陵異處’。《魏世家》云:‘二年,魏敗韓於馬陵。’索隱之‘又上二年,魏敗韓馬陵’,即指此,文字亦同。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四六云:‘夫所謂“又上二年”者,蓋指惠成王之二年而言,非謂在戰馬陵上二年也,輯《紀年》者似誤會此語。’是,然仍以此為《紀年》文則非。《魏世家》又云:‘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於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索隱所謂‘十八年,趙敗魏桂陵’,亦即指此。其間似有脫文,因敗魏桂陵者是齊非趙,‘趙敗魏桂陵’與《魏世家》末五字同,‘趙’為前句最後一字,不能屬下。此二條非《紀年》文,附列於此。

[二一]按《紀年》雲……又上二年,魏敗韓馬陵。《史記·魏世家》索隱

案:《輯校》繫於魏惠成王二十六年,作‘敗韓馬陵’。《存真》在十八年,作‘敗韓於馬陵’,‘十八年’顯系涉後條‘十八年’筆誤。參上條。

[二二]陰司馬敗燕公子翌於武垣。《元豐九域志》

案:《訂補》云:‘此條今所見聚珍版叢書本、馮集梧校刻本《九域志》皆無之,故王氏不錄。但孫之騄、洪頤烜、郝懿行、陳逢衡、雷學淇、朱右曾等皆引之,當有所據。考《四庫提要》史部地理類存目有《新定九域志》十卷,云:“與宋王存等所撰《元豐九域志》文並相同,惟府、州、軍、監、縣下多出古蹟一門。”疑即此書。其書罕見,姑存錄待證。’

[二三]梁四公子,……一人姓□名傑,天齊人,……昭明太子曰:……傑出《竹書紀年》。《文昌雜錄》卷六

案: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附錄見收,《訂補》據以補入‘無年世可系者’。所謂‘梁四公子’見《太平廣記》卷八‘梁四公’條所引《梁四公記》。《直齋書錄解題》卷七傳記類著錄有‘《梁四公記》一卷’,云:‘唐張說撰。按《館閣書目》稱梁載言纂。《唐志》作盧詵,注云一作梁載言。《邯鄲書目》云:“載言得之臨淄田通”,又云:“別本題張說,或為盧詵。”今按此書卷末所云田通事跡,信然,而首題張說,不可曉也。其所記多誕妄,而四公名姓尤怪異無稽,不足深辨。載言,上元二年進士也。’《文苑英華》卷七三七顧況《戴氏廣異記序》亦作張說撰。《廣記》、《御覽》所引《梁四公記》皆無此語。此所謂‘梁’為南朝之蕭梁,非戰國之‘梁’(魏),《梁四公記》亦唐代傳奇文,不足為據,以《訂補》入輯,姑附此。

[二四]《竹書》有宋景公□。《廣川書跋》卷三

案:《訂補》補於‘無年世可系者’。宋黃伯思《東觀餘論》卷上《周宋公鼎說》引《汲冢師春書》云:‘宋之世次曰景公□者,昭公子。’《書跋》作者董逌與黃伯思俱北宋末人,是此《竹書》乃北宋時所傳之《師春書》。

[二五]案《紀年》:梁惠王乃是齊湣王為東帝,秦昭王為西帝時。……《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索隱

案:《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明年,復會甄,魏惠王卒。’索隱即引《紀年》云云。據此,索隱此文‘梁惠王’下當脫一‘卒’字。《紀年》迄於今王二十年,據《史記·六國年表》,齊、秦為東西帝,尚在其後十一年,時惠王已死三十七年。案束皙以今王為安厘王,王隱《晉書》以下皆引之,然不得其詳,疑此為束皙隨疑分釋之語,今附於此。《存真》、《輯校》、《訂補》未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