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五十一 孟子一

◎題辭

陳丈言:"孟子,趙岐所記者,卻做得好。"曰:"做得絮氣悶人。東漢文章皆如此。"〔卓〕

解書難得分曉。趙岐孟子,拙而不明;王弼周易,巧而不明。

◎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章

希真說孟子對梁惠王以仁義章。曰:"凡事不可先有個利心,才說著利,必害於義。聖人做處,只向義邊做。然義未嘗不利,但不可先說道利,不可先有求利之心。蓋緣本來道理只有一個仁義,更無別物事。義是事事合宜。"〔賀孫〕

說義利處,曰:"聖賢之言,所以要辨別教分明。但只要向義邊一直去,更不通思量第二著。才說義,乃所以為利。固是義有大利存焉,若行義時便說道有利,則此心只邪向那邊去。固是"未有仁而遺其親,未有義而後其君。"。才於為仁時,便說要不遺其親;為義時,便說要不後其君,則是先有心於為利。聖賢要人止向一路做去,不要做這一邊,又思量那一邊。仲舒所以分明說"不謀其利,不計其功"。〔賀孫〕

孟子大綱都剖析得分明。如說義利等處,如答宋牼處,見得事只有個是非,不通去說利害。看來惟是孟子說得斬釘截鐵。〔賀孫〕

正淳問:"'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德與理俱以體言,制與宜俱以用言否?"曰:"'心之德'是渾淪說,'愛之理'方說到親切處。'心之制'卻是說義之體,程子所謂'處物為義'是也。揚雄言'義以宜之',韓愈言'行而宜之之謂義'。若只以義為宜,則義有在外意。須如程子言'處物為義',則是處物者在心,而非外也。"又云:"大概說道理只渾淪說,又使人無捉摸處;若要說得親切,又卻侷促有病。如伊川說'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說得渾淪開闊無病。知言說理是要親切,所以多病。"〔賀孫〕

或問:"'心之德,愛之理',以體言;'心之制,事之宜',以用言?"曰:"也不是如此。義亦只得如此說。'事之宜'雖若在外,然所以制其義,則在心也。程子曰:'處物為義。'非此一句,則後人恐未免有義外之見。如'義者事之宜','事得其宜之謂義',皆說得未分曉。蓋物之宜雖在外,而所以處之使得其宜者,則在內也。"曰:"仁言'心之德',便見得可包四者。義言'心之制',卻只是說義而已。"曰:"然。程子說'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固是好。然說得太渾淪,只恐人理會不得。大抵說得寬廣,自然不受指點。若說得親切,又覺得意思侷促,不免有病。知言則是要說得親切,而不免有病者也。"又曰:"也須說教親切。"因言:"漢唐諸人說義理,只與說夢相似,至程先生兄弟方始說得分明。唐人只有退之說得近旁,然也只似說夢。但不知所謂劉迅者如何。"曰:"迅是知幾之子。據本傳說,迅嘗注釋六經,以為舉世無可語者,故盡焚之。"曰:"想只是他理會不得。若是理會得,自是著說與人。"〔廣〕

至問:"'心之德',是就專言之統體上說;'愛之理',是就偏言之一體上說,雖言其體,而用未嘗不包在其中。'心之制',是說義之主於中;'事之宜',是說義之形於外,合內外而言之也。"曰:"'心之制',亦是就義之全體處說。'事之宜',是就千條萬緒各有所宜處說。'事之宜',亦非是就在外之事說。看甚么事來,這裡面便有個宜處,這便是義。"又舉伊川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又曰:"義似一柄利刀,看甚物來,皆割得去。非是刀之割物處是義,只這刀便是義。"時舉錄略,別出。

至之問"義者,心之制,事之宜"。曰:"'事之宜',也是說在外底'事之宜'。但我才見個事來,便知這個事合恁地處,此便是'事之宜'也。義如刀相似,其鋒可以割制他物,才到面前,便割將去。然鋒與刀,則初未嘗相離也。"〔時舉〕

"義者,心之制,事之宜"。所謂事之宜,方是指那事物當然之理,未說到處置合宜處也。〔僩〕

問:"'心之制',是裁製?"曰:"是裁製。"問:"莫是以制其心?"曰:"心自有這制。心自是有制。制如快利刀斧,事來劈將去,可底從這一邊去,不可底從那一邊去。"〔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