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五十四 孟子四

◎公孫丑下

△天時不如地利章

"孤虛",以方位言,如俗言向某方利,某方不利之類。"王相",指日時。集說。〔僩〕

孟子將朝王章

問:"'孟子將朝王',齊王託疾召孟子,孟子亦辭以疾,莫是以齊王不合託疾否?"曰:"未論齊王託疾。看孟子意,只說他不合來召。蓋在他國時,諸侯無越境之禮,只因以幣來聘,故賢者受其幣而往見之,所謂答禮行義是也。如見梁惠王,也是惠王先來聘之。既至其國,或為賓師,有事則王自來見,或自往見王,但召之則不可。召之,則有自尊之意,故不往見也。答陳代:'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此以在他國而言;答萬章:'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此以在其國而言。"〔僩〕

或問"孟子將朝王"一段。曰:"賢者在異國,諸侯可以使幣聘之。若既在本國,賢者可以自去相見,諸侯卻不當去召他了。蓋異國則諸侯不能親往,故可以聘。在國,則君自當去相見,又豈可以召哉!要見孟子出處之義,更兼陳代與公孫丑問不見諸侯處,及天子不召師,並之齊不見平陸事一道看,方見得孟子自有一個方法在。"問:"孟子不去,亦兼惡其託疾不真實否?"曰:"觀其終篇,不如此說。"又問:"平陸大夫既以幣交得不是,何故又受他底?"曰:"又恐他忽地自來。"

"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文勢似"使管子而愚人也,則可"。若是義理不是,則曾子豈肯恁地說!

孟子之平陸章

"'王之為都'。左傳:'邑有先君之廟曰"都"。'看得來古之王者嘗為都處,便自有廟。賀孫錄云:"古人之廟不遷。"如太王廟在岐,文王廟在豐。武王祭太王則於岐,祭文王則於豐。賀孫云:"鎬京卻無二王之廟。"'王朝步自周,至於豐',是自鎬至豐,以告文王廟也。又如晉獻公使申生祭於曲沃。武公雖自曲沃入晉,而其先君之廟則仍在曲沃而不徙也。又如魯祖文王,鄭祖厲王,則諸侯祖天子矣;三桓祖桓公,則大夫祖諸侯矣。故禮運曰:'諸侯不得祖天子,大夫不得祖諸侯。公廟之設私家,非禮也,自三桓始也。'是三桓各立桓公廟於其邑也。"又問:"漢原廟如何?"曰:"原,再也,如'原蠶'之'原'。謂既有廟,而再立一廟,如本朝既有太廟,又有景靈宮。"又問:"此於禮當否?"曰:"非禮也。賀孫云:"問郡國有原廟否?"曰:"行幸處有之,然皆非禮也。"然以洛邑有文武廟言之,則似周亦有兩廟。"又問:"原廟之制如何?"曰:"史記'月出衣冠游之所',賀孫云:"漢之原廟,是藏衣冠之所。"謂藏高帝之衣冠於其中,月一取其衣冠,出遊於國中也。古之廟制,前廟後寢,寢所以藏亡者之衣冠。故周禮:'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廟祧,其遺衣服藏焉。'至漢時卻移寢於陵,所謂'陵寢',故明帝於原陵見太后鏡奩中物而悲哀。蔡邕因謂:'上陵亦古禮,明帝猶有古之餘意。'然此等議論,皆是他講學不明之故,他只是偶見明帝之事,故為是說。然何不使人君移此意於宗廟中耶?"又曰:"'王之為都',又恐是周禮所謂'都鄙'之'都'。周禮:'四縣為都。'"廣錄同賀孫。

孟子為卿於齊章

問:"孟子賓師之禮如何?"曰:"當時有所謂客卿者是也。大概尊禮之,而不居職任事,召之則不往,又卻為使出吊於滕。"〔木之〕

沈同以其私問章

孟子答沈同伐燕一章,誠為未盡。"何以異於是"之下,合更說是弔民伐罪、不行殘虐之主方可以伐之,如此乃善。又孟子居齊許久,伐燕之事,必親見之,齊王乃無一語謀於孟子,而孟子亦無一語諫之,何也?想得孟子亦必以伐之為是,但不意齊師之暴虐耳。不然,齊有一大事如此,而齊王不相謀,孟子豈可便居齊耶!史記云:"鄒人孟軻勸齊伐燕云:'此湯武之舉也。'"想承此誤,然亦有不可曉者。〔僩〕

"勸齊伐燕如何?"曰:"孟子言伐燕處有四,須合而觀之。燕之父子君臣如此,固有可伐之理。然孟子不曾教齊不伐,亦不曾教齊必伐,但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又曰'若殺其父兄,繫纍其子弟',則非孟子意也。"〔去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