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五十二 孟子二

◎公孫丑上之上

△問夫子當路於齊章

"'以齊王,猶反手',不知置周王於何地?"曰:"此難言,可以意會,如湯武之事是也。春秋定哀間,周室猶得。至孟子時,天命人心已離矣。"〔去偽〕

問夫子加齊之卿相章

或問:"'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何分句?"曰:"只是'雖由此霸王不異矣',言從此為霸,為王,不是差異。蓋布衣之權重於當時,如財用兵甲之類,盡岸與他。"樂毅統六國之師,長驅入齊。〔蓋卿〕

公孫丑問孟子"動心否乎",非謂以卿相當富貴動其心;謂伯王事大,恐孟子擔當不過,有所疑懼而動其心也。〔閎祖〕

孟子之不動心,非如揚雄之說。"霸王不異矣",蓋言由此可以行伯王之事。公孫丑見其重大,恐孟子或懼而動心。〔德明〕

德修問:"公孫丑說不動心,是以富貴而動其心?"先生曰:"公孫丑雖不知孟子,必不謂以富貴動其心。但謂霸王事大,恐孟子了這事不得,便謂孟子動心,不知霸王當甚閒事!"因論"知言、養氣"。德修謂:"養氣為急,知言為緩。"曰:"孟子須先說'我知言',然後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先問浩然之氣,次問知言者,因上面說氣來,故接續如此問。不知言,如何養得氣?"德修云:"先須養。有尺,便量見天下長短。"曰:"須要識這尺。"〔文蔚〕

先生問趙丞:"看'不動心'章,如何?"曰:"已略見得分明。"曰:"公孔醜初問不動心,只道加以卿相重任,怕孟子心下怯懾了,故有動心之問。其意謂必有勇力擔當得起,方敢不動其心,故孟子下歷言所以不動心之故。公道那處是一章緊要處?"趙舉"持其志無暴其氣"為對。曰:"不如此。"趙舉"集義所生"以為對。曰:"然。"因言:"欲養浩然之氣,則在於直;要得直,則在於集義。集義者,事事要得合義也。事事合義,則仰不愧,俯不怍。"趙又問:"'夫有所受之也',是如何?"曰:"公如此看文字不得。且須逐項理會,理會這一項時,全不知有那一項,始得。讀大學時,心只在大學上;讀論語時,心只在論語上,更不可又去思量別項。這裡一字理會未得,且理會這一字;一句理會未得,且理會這一句。如'不動心'一段,更著仔細去看,看著方知更有未曉處。須待十分曉得,無一句一字窒礙,方可看別處去。"因云:"橫渠語錄有一段說:'讀書,須是成誦。不成誦,則思不起。'直須成誦,少間思量起,便要曉得,這方是浹洽。"〔賀孫〕

先生問周看"公孫丑不動心"章。答云云。先生曰:"公孫丑初間謂任此重事,還動心不動心?孟子答以不動心極容易底事,我從四十已不動了。告子又先我不動心。公孫丑又問不動心有道理,無道理,孟子又告以有。於是又舉北宮黝孟施捨之勇也是不動。然彼之所以不動者,皆強制於外,不是存養之功。故又舉曾子之言云,自反縮與不縮。所以不動只在方寸之間。若仰不愧,俯不怍,看如何大利害,皆不足以易之。若有一毫不直,則此心便索然。公孫丑又問孟子所以不動者如何,孟子遂答以'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若依序問,當先問知言。公孫丑只承孟子之言,便且問浩然之氣。"〔賀孫〕

器之問"不動心"一條。曰:"此一段為被他轉換問,所以答得亦周匝。然止就前段看語脈氣象,雖無後截,亦自可見。前一截已自見得後面許多意足。"〔賀孫〕

問:"告子之不動心,是否?"曰:"告子之不動心,是粗法。或強制不動,金錄作"脩身不能不動"。不可知;或臨大事而金錄作"不"。能不動,亦未可知,非若孟子酬酢萬變而不動也。"又問:"正如北宮黝之勇作"養勇"。否?"曰:"然。"〔謨〕去偽同。

告子不動心,是硬把定。〔閎祖〕

北宮黝孟施捨只是粗勇,不動心。〔德明〕

孟施捨北宮黝是不畏死而不動心,告子是不認義理而不動心。告子惟恐動著他心。〔德明〕

問:"集注云'施,是發語聲',何也?"曰:"此是古注說。後面只稱'舍'字,可見。"問:"有何例可按?"曰:"如孟之反舟之僑尹公之他之類。"〔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