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六十四 起閼逢困敦閏月,盡屠維大荒落,凡五年有奇



杖殺道士趙歸真等數人,流羅浮山人軒轅集於嶺南。五月,乙巳,赦天下。上京兩街先聽留兩寺外,更各增置八寺;僧、尼依前隸功德使,不隸主客,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給牒。

以翰林學士、兵部侍郎白敏中同平章事。

辛酉,立皇子溫為鄆王,渼為雍王,涇為雅王,滋為夔王,沂為慶王。

六月,禮儀使奏"請復代宗神主於太廟,以敬宗、文宗、武宗同為一代,於廟東增置兩室,為九代十一室。"從之。秋,七月,壬寅,淮南節度使李紳薨。

回鶻烏介可汗之眾稍稍降散及凍餒死,所餘不及三千人。國相逸隱啜殺烏介於金山,立其弟特勒捻為可汗。

八月,壬申,葬至道昭肅孝皇帝於端陵,廟號武宗。初,武宗疾困,顧王才人曰:"我死,汝當如何?"對曰:"願從陛下於九泉!"武宗以巾授之。武宗崩,才人即縊。上聞而矜之,贈貴妃,葬於端陵柏城之內。

以循州司馬牛僧孺為衡州長史,封州流人李宗閔為郴州司馬,恩州司馬崔珙為安州長史,潮州刺史楊嗣復為江州刺史,昭州刺史李珏為郴州刺史。僧孺等五相皆武宗所貶逐,至是,同日北遷。宗閔未離封州而卒。

九月,以刑南節度使郴德裕為東都留守,解平章事;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鄭肅同平章事,充荊南節度使。

以兵部侍郎、判度支盧商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商,翰之族孫也。

冊黠戛斯可汗使者以國喪未行,或以為僻遠小國,不足與之抗衡。回鶻未平,不應遽有建置。詔百官集議,事遂寢。

蠻寇安南,經略使裴元裕帥鄰道兵討之。

以右常侍李景讓為浙西觀察使。初,景讓母鄭氏,性嚴明,早寡,家貧,居於東都。諸子皆幼,母自教之。宅後古牆因雨隤陷,得錢盈船,奴婢喜,走告母。母往,焚香祝之曰:"吾聞無勞而獲,身之災也。天必以先君餘慶,矜其貧而賜之,則願諸孤它日學問有成,乃其志也,此不敢取!"遽命掩而築之。三子景讓、景溫、景莊,皆舉進士及第。景讓官達,發已斑白,小有過,不免捶楚。景讓在浙西,有左都押牙迕景讓意,景讓杖之而斃。軍中憤怒,將為變。母聞之,景讓方視事,母出坐聽事,立景讓於庭而責之曰:"天子付汝以方面,國家刑法,豈得以為汝喜怒之資,妄殺無罪之人乎!萬一致一方不寧,豈惟上負朝廷,使垂年之母銜羞入地,何以見汝之先人乎!命左右褫其衣坐之,將撻其背。將佐皆為之請,拜且泣,久乃釋之,軍中由是遂安。景莊老於場屋,每被黜,母輒撻景讓。然景讓終不肯屬主司,曰:"朝廷取士自有公道,豈敢效人求關節乎!"久之,宰相謂主司曰:"李景莊今歲不可不收,可憐彼翁每歲受撻!"由是始及第。

冬,十月,禮院奏禘祭祝文於穆、敬、文、武四室,但稱"嗣皇帝臣某昭告",從之。

甲申,上受三洞法於籙衡山道士劉玄靜。十二月,戊辰朔,日有食之。

宣宗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上

大中元年丁卯,公元八四七年

春,正月,甲寅,上祀圓丘,赦天下,改元。

二月,庚午,加盧龍節度使張仲琥同平章事,賞其屢破回鶻也。

癸未,上以旱故,減膳徹樂,出宮女,縱鷹隼,止營繕,命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盧商與御史中丞封敖疏理京城繫囚。大理卿馬植奏稱:"盧商等務行寬宥,凡抵極法者,一切免死。彼官典犯贓及故殺人,平日大赦所不免,今因疏理而原之,使貪吏無所懲畏,死者銜冤無告,恐非所以消旱災、致和氣也。昔周飢,克殷而年豐;衛旱,討邢而雨降。是則誅罪戮奸,式合天意,雪冤決滯,乃副聖心也。乞再加裁定。"詔兩省五品以上議之。

初,李德裕執政,引白敏中為翰林學士。乃武宗崩,德裕失勢,敏中乘上下之怒,竭力排之,使其黨李鹹訟德裕罪,德裕由是自東都留守以太子少保、分司。左諫議大夫張鷺等上言:"陛下以旱理繫囚,慮有冤滯。今所原死罪,無冤可雪,恐兇險僥倖之徒常思水旱為災,宜如馬植所奏。"詔從之,皆論如法。以植為刑部侍郎,充鹽鐵轉運使。植素以文學政事有名於時,李德裕不之重。及白敏中秉政,凡德裕所薄者,皆不次用之。以盧商為武昌節度使,以刑部尚書、判度支崔元式為門下侍郎,翰林學士、戶部侍郎韋琮為中書侍郎,並同平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