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時髦的精英標籤顯然超出了它本來的意義

  一個社會中的精英總是需要“外殼”。中國在長期的“官本位”階段,精英的標誌相對單一:就是看做官的級別,因為不管是機關還是企業,幾乎所有的人都統一在“官本位”的體系之內。社會的多元化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體系”外的人,他們在不同領域的成功使他們迫切地需要得到尊重和承認。那么經商的高境界是什麼?隨著人們財富觀的日益成熟,企業做多大、積累多少財富仿佛成了精英們難以啟齒的話題,而文化與學習就成為既實在又堂而皇之的話題。emba的強大吸引力正在於,它是現階段中國商業人士公認的“最有文化”的標籤。 

不管是不是emba在起作用,一個不容否認的現實是,emba們正在日益成為他們所在領域引導力量。也就是說,精英並不是因為選擇了emba而成為精英,但的確越來越多的精英在選擇emba。 


emba,時髦的精英標籤 


1943年,當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們創立帶有“掃盲”性質的emba時,他們絕不會想到50年後這一偶然的創新會成為中國企業家們的某種標籤。 


當初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創立emba是因為有很多美國的高層人士在公司頂尖部門工作,卻沒有受過正式的商業教育,於是針對這些ceo、高層人士開辦emba課程,說到底,這是一種“掃盲”或者“補課”班。但很快他們發現,許多商業精英都非常願意給自己“充電”,尤其在亞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 


2002年,山東協和國際學校校長顧文曉正在清華大學培訓,當他得知了emba正式被教育部批准,義無反顧地在清華大學報了名,成為他引以為自豪的“中國第一批emba”。但他這“第一批”至今還沒有畢業,中國的emba歷史太短暫了。 


正是由於歷史非常短暫,emba在中國還處在新生事物的神秘階段。有關於它的一切都顯得令人好奇。尤其是它近於苛刻的身份要求和昂貴的學費門檻把絕大多數人排斥在課堂之外,這給人們造成可望不可及的神秘印象。只說學費,教育部的指導價是20萬元,但一些名校,像中歐、清華、復旦都達到或接近25萬元。其實這還不是花費的全部。加上交通、食宿和“同學交往”的投入,一般花費都在四十萬元,有的學員慷慨“捐班費”,兩年下來甚至花費近百萬元。 


“對我來說,物質投入並不重要,我覺得是一種精神需要”,emba學員、山東美承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於自學說。據他介紹,北大光華emba山東校友會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同學之間不能做生意。在越來越激烈的商業競爭環境中,許多商業精英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傾訴和交流的對象卻越來越少。心理分析師劉學民說,一個人在一個集體中坐的位置越高越容易孤獨,而同學給了他們一個恰當的出口。“我們又重新找回了純粹、真實的同學友誼”。於自學說。於自學還是北大emba山東校友會的副秘書長,為校友們服務,他樂此不疲。 在於自學眼裡,emba同學會與車友會、票友會非常類似,就是為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提供一個交流心得、互相提高的平台。 


劉學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emba成為了社會精英們的一個精神追求和寄託。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物質追求不再敏感時,他們會選擇個人修養的提高,emba正好滿足了這一切。一邊暫避俗務調整修養,一邊充電學習以便再戰,學校提供了一個心靈港灣。

  不可否認,還有一部分emba學員的初衷是“鍍金”。許多emba學員會把自己的emba身份印在名片上、寫在自己的宣傳材料中。一位emba學員告訴記者,現在做生意需要信譽,emba本身就是良好信譽的一部分,“至少能引起別人的重視”。 

張維迎更願意從商業生態上去理解emba。他對本刊記者說,現在整個商界從業者的素質有比較大的提高,但如果他們的領導不學習,就不能很好地交流。比如,你的下屬是mba,如果你沒有相關知識,你與下屬交流就沒有“共同的語言”,也就是說,缺乏交流的工具。所以,一個健康的商業文化生態,就必須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基礎和商業語言,emba教育就是解決最關鍵的高層商業文化問題。 


 

這種文化基礎會逐漸普及嗎?我們的調查結果是非常難。emba基本上會保留它的“貴族”血統和狹小的“圈子”,它還遠遠沒有恐怕也不可能形成階層。2004年8月,50名emba從武漢大學畢業,是中國的第一批本土emba畢業生。從2002年第一屆算起,我國的emba教育尚不到3年,絕大多數還沒有畢業,各地建立的校友會也都是以在校學生為主。根據教育部的規定,北大、清華等一小部分學校的招收名額是300名,其它學校100名,共有30個學校有emba培養資格。但除了北大、清華、中歐等知名院校,許多學校的emba班很難招滿,所以據估計,我國目前培養的emba(含在校)不足1萬人,即使算上mba,也就在十幾萬人的規模,分散到各個省市和行業,可謂鳳毛麟角,很難形成穩定的emba文化圈。 


 

但顧文曉說他與同學們的聯繫大都是點對點的聯繫,他與他的emba同學在北京共同組建了新的公司,並且把事業的重心從山東向北京傾斜,整個商業運作的思路也有了根本的變化,“可以說emba改變了我的人。“現在,顧文曉很看重自己的emba身份,他說,“我覺得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我的emba身份都是我與其他同行的一個重要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