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會計中級職稱考試財務管理課堂筆記九

第二節 槓桿原理

財務管理中的槓桿效應表現為:由於特定費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財務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
特定費用包括:固定成本(固定生產經營成本);固定財務費用(利息、優先股股利、融資租賃租金)。
兩種最基本的槓桿:一種是存在固定生產經營成本而引起的經營槓桿;還有一種是存在固定的財務費用而引起的財務槓桿。

一、幾個基本概念
(一)成本習性:

(1)固定成本:是指其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範圍內不隨業務量發生變動的那部分成本。單位固定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逐漸變小。固定成本分為約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①約束性固定成本
約束性固定成本屬於企業“經營能力”成本。是企業為維持一定的業務量所必須負擔的最低成本。
要點:降低約束性固定成本只能從合理利用經營能力入手。
②酌量性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屬於企業“經營方針”成本。是根據企業經營方針由管理當局確定的一定時期的成本。
降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方式:在預算時精打細算,合理確定這部分成本。
注意:固定成本總額只是在一定時期、業務量的一定範圍內保持不變。
(2)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是隨著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動的那部分成本。單位變動成本是不變的。
注意: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都要研究相關範圍的問題。
(3)混合成本雖然隨著業務量變動而變動,但不成正比例變動。
①半變動成本
半變動成本,通常有一個初始量,類似於固定成本,在這個初始量的基礎上隨產量的增長而增長,又類似於變動成本。

②半固定成本
這類成本隨產量的變動而呈階梯型增長。產量在一定限度內,這種成本不變,但增長到一定限度後,這種成本就跳躍到一個新水平。

混合成本最終要分解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所以企業所有的成本都可以分成兩部分,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3.總成本的直線方程:
y=a+bx
式中:a表示固定成本總額;b表示單位變動成本
比如,若總成本習性模型為y=10000+3x,則可以判斷固定成本總額為1000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3。
(二)邊際貢獻和息稅前利潤之間的關係
1.邊際貢獻: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
p139公式:m=px-bx=(p-b)x=mx
式中:m為邊際貢獻;p為銷售單價;b為單位變動成本;x為產銷量;m為單位邊際貢獻。
2.息稅前利潤:是指不扣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息稅前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生產經營成本
一般固定的生產經營成本簡稱為固定成本。
稅前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利息
淨利潤=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利息-所得稅
3.二者之間的關係
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固定成本
ebit=m-a
式中:ebit為息稅前利潤;a為固定成本。

二、經營槓桿
(一)經營槓桿的概念
經營槓桿:由於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大於產銷量變動率的槓桿效應。
理解:
ebit=px -bx-a=(p-b)x-a
其中在相關範圍內固定成本總額a不變,單位變動成本b不變,假設單價p不變。
舉例:假設(p-b)x=5,a=3,預計銷量增長1倍,則(p-b)x=10,a=3,可以看出由於固定成本在相關範圍內不變,所以息稅前利潤的增長大於1倍。
結論:由於存在固定不變的生產經營成本a,使銷量x的較小變動引起息稅前利潤較大的變動。
(二)經營槓桿的計量
(1)經營槓桿係數dol的定義公式:(p140)
經營槓桿係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量變動率
定義公式主要用於預測,比如已知某企業經營槓桿係數為2,已知明年企業的銷售量會增長10%,則息稅前利潤將會增長10%×2=20%。反之已知息稅前利潤變動率也可以求得銷量變動率。
(2)經營槓桿係數dol的計算公式(參照教材p141):
報告期經營槓桿係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
dol=m/ebit=m/(m-a)
公式的推導過程:
基期ebit=(p-b)x-a
預計ebit1=(p-b)x1-a
δebit=(p-b)δx

[例4-10]經營槓桿係數的計算
北方公司有關資料如 項目2003年2004年變動額變動率銷售額
變動成本
邊際貢獻
固定成本
息稅前利潤1000
600
400
200
2001200
720
480
200
280200
120
80
0
8020%
20%
20%
-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