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三資企業進出口業務價差的核算辦法

 當前,在三資企業的進出口業務中,普遍存在著原材料的進口報關價值、出口產品的出口報關價值,與原材料、出口產品的實際購銷價值不一致的情況。這是因為:一方面三資企業與外經部門簽訂進出口契約,以及外經部門、海關對這些進出口契約進行監管時,不可能對企業每一種原材料、出口產品按規格、型號進行細緻的分類,一般比實際簡略;海關填制的進、出口報關單也是以這種較簡略的分類為依據。另一方面企業規格、型號不同的原材料、出口產品,其價格也有很大的差別,且原材料、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實際購銷價格經常變動,而外經部門、海關核定的價格一般在較長時期內保持不變。原材料、出口產品分類及價格上的這兩種差異,就造成了這種不一致的發生。

    根據《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企業必須按照產品、原材料的實際購銷價格計算收入和成本費用,但由於企業存在原材料的進口報關價值、出口產品的出口報關價值,與原材料、出口產品的實際購銷價值不一致的情況,這樣,企業為了在遵守所得稅法的同時,做好進出口契約的執行和國稅“免、抵、退”稅等工作,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就必須同時對這兩種存在差異的原材料、產成品的價值進行反映。下面就三資企業進出口業務差價實際會計核算的方法提出個人的意見,供讀者參考。
    根據三資企業在進出口業務中,存在著原材料進口報關價、出口產品的出口報關價與原材料、出口產品的實際購銷價不一致的實際情況,在作會計核算時,應將企業的原材料賬和產品銷售收入賬根據實際金額入賬,另外在原材料和產品銷售收入總賬科目下設定兩個二級科目:報關價和價差(實際金額與報關金額的差額),原材料和產品銷售收入明細賬仍然按照實際的名稱、型號規格、單價入賬。這種方法,既可以對原材料、出口產品的進、出口報關金額進行反映,又可以確保材料、產品銷售收入總賬金額與明細賬合計金額的一致且核算十分簡便。以下就對這種方法進行簡要的介紹:
    1、產品銷售收入分設兩個二級科目:報關價和價差,出口產品報關單上的金額記入產品銷售收入——報關價,實際銷售金額與報關金額的差額記入產品銷售收入——價差。產品銷售收入明細賬則按實際的出口產品的名稱、規格等登記,這樣,產品銷售收入明細賬的合計金額和產品銷售收入總賬的金額必定是一致的,而出口產品的報關金額也得到了反映。出口時會計分錄為:
    借:應收賬款(或銀行存款)
      貸:產品銷售收入——報關價
          產品銷售收入——價差
    然後按實際的價格、規格、數量登記產品銷售收入明細賬。
    之所以不通過其他業務收入科目反映,一是出口收入並不屬於其他業務收入,將這種價差歸入其他業務收入不符合會計制度的規定;二是避免與真正的其他業務收入混淆,並能對實際的產品銷售規格、數量、收入等進行準確的明細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