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學》第七章:常見骨折病證的治療(12)

下肢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

【基本概述】
股骨轉子間骨折又叫股骨粗隆間骨折。相對於股骨頸骨折者少見。多見於老年人,平均年齡要比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大5~6歲。股骨轉子間部血液供應豐富,因此很少發生骨折不癒合或缺血性壞死,其預後遠較股骨頸骨折為佳。

【病因病理】
發病機理與股骨頸骨折大致相同。
骨折分型:根據骨折線的方向和位置臨床上可分三型:
順轉子間骨折:骨折線自大粗隆頂點的上方或稍下方開始,斜向內下方走行,到達小粗隆的上方,骨折線的走行方向大致與粗隆間線或粗隆間嵴平行。小粗隆或保持完整或成為游離骨片,但股骨上端內側骨支柱仍保持完整,因此髖內翻不嚴重,遠端因下肢重量而輕度外鏇。若小粗隆為游離骨塊且股骨內側骨支柱破碎則為順粗隆粉碎型,該型髖內翻嚴重,遠端明顯上移外鏇[如圖①]。


反轉子間骨折:骨折線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內上方走行,到達小粗隆上方,骨折線的走行方向與粗隆間線大致垂直。骨折近端因外展肌及外鏇肌的收縮而外展、外鏇,遠端因內收肌與髂腰肌的牽拉而向內、向上移位[如圖②]。


轉子下骨折:骨折線經過大小粗隆的下方,為橫型、斜型、鋸齒型或粉碎型,骨折近端可屈曲、外展、外鏇移位,遠端向內並外鏇移位[如圖③]。 

  

【診斷要點】
 1. 患者多為老年人,有髖部外傷史。
 2. 髖部疼痛、腫脹明顯,有瘀斑。
 3. 髖關節功能活動喪失,如拒絕活動患肢、不能站立或行走。
 4. 患肢明顯短縮且外鏇、內收畸形。
 5. x線檢查可明確骨折部位與類型。  

【治療方法】
無移位的骨折可採用“丁字鞋”制動,使患肢保持在外展中立位。在臥床期間患者可隨時坐起,但要注意“三不”:不盤腿,不側臥,不負重;六周后可架雙拐下地練習行走,待骨折癒合後,患肢才能負重。
有移位的骨折應以糾正髖內翻及短肢畸形為主。移位不多的穩定性骨折可行皮膚牽引治療,牽引重量為2~4公斤,患肢放在外展中立位,足尖向上[如圖],6周后去掉皮牽引,不負重下地活動,骨折癒合後開始負重。


移位較多的不穩定骨折,如果患者身體健康,可採用股骨髁上或脛骨結節骨牽引,牽引重量一般為體重的1/7~1/6,同時患肢外展中立位[如圖],定期拍床頭x線片,觀察外展角度,調整牽引重量,8周~10周后可解除牽引,不負重下地活動,骨折癒合後開始負重。


藥物治療
按骨折三期辨證用藥。老年患者出現併發症時要細心觀察,不能麻痹大意,強調整體觀念,對老年患者應把保存生命放在首位。 

【預後】
從整體看,患者均為高齡老人,長期臥床易發生危及生命的各項併發症,因此死亡率較高。
從骨折局部來看,預後較好。因為粗隆部血運良好,骨折不癒合者較少,也很少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但是不穩定性骨折,易發生髖內翻畸形,以致患肢短縮,大粗隆上移,臀肌鬆弛跛行。但患者多為高齡老人,體力勞動不多,輕度髖內翻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