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學》第七章:常見骨折病證的治療(13)

下肢骨折.髕骨骨折

【解剖特點】
髕骨是人體中最大的籽骨,能起到保護膝關節,增強股四頭肌的力量,伸直膝關節最後10°~15°的滑車功能。髕骨呈三角形,底邊在上,尖在下,後面是軟骨關節面[如圖],股四頭肌肌腱連線髕骨上部,並跨過其前面,移行為髕韌帶止於脛骨結節。

【病因病理】
髕骨骨折多見於成年人和老年人,兒童極少見。
髕骨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多因外力直接衝擊髕骨,如踢傷、撞傷、跪倒在地,骨折多為粉碎型。股四頭肌和髕骨兩側的腱膜和關節囊一般保持完整[如圖①],對伸膝功能影響較小。
間接暴力及由股四頭肌強力收縮可導致牽拉性損傷。當膝關節於半屈曲位時,髕骨與股骨滑車頂點密切接觸成為支點,股四頭肌驟然收縮,髕骨即發生骨折,多伴有髕旁兩側的腱膜和關節囊的破裂[如圖②]。如不正確的治療,可影響伸膝功能。

【骨折類型】
1. 髕骨骨裂:可為縱形、橫形或髕骨下極骨折。
2. 橫形骨折:在髕骨中部或下極,由於股四頭肌猛烈收縮與肌張 力,使近端骨片向上移位,分離可達1.5厘米以上。
3. 粉碎骨折:多由直接暴力造成。骨折線呈星狀放射,骨折片為三塊以上。

【診斷要點】
根據受傷史、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即可作出診斷。
1. 傷後膝部腫脹、疼痛、膝關節不能自主伸直,常有皮下瘀斑以及膝部皮膚擦傷。
2. 骨折有分離移位時,可以摸到凹下呈溝狀的骨折斷端,可有骨擦音或異常活動。
3. 膝關節x線側、軸位片可以明確骨折的類型和移位情況。

【治療方法】
治療髕骨骨折時,要求恢復伸膝裝置的功能,並保持關節面的完整與光滑,防止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因此對於髕骨骨折可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治療。
1. 對無移位的骨折:由於其關節面仍保持完整光滑,筋膜擴張部及關節囊亦未損傷,因此可採用抱膝圈固定即可。即在患肢後側用單夾板固定膝關節於伸直位[如圖]。


2. 對兩骨折端分離2厘米以上的骨折:可分別在兩骨折片水平方向閉合鑽入細骨圓針,針的兩端均露在皮膚外,手法復位後把兩支細骨圓針互相靠緊,綑紮橡皮筋予以固定,至臨床癒合後拔針,也可採用切開復位與鋼絲內固定。
3. 對於粉碎骨折:對於難以整復及內固定的上、下極粉碎骨折可作髕骨切除術,術後固定膝關節於伸直位4周~5周。
4. 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適用於骨折分離移位的骨折。可予以10號雙絲線行荷包縫合。
5. 髕骨部分切除術:適用於髕骨中段以下的骨折,上端完整,下端粉碎,無法整復或無法內固定的病人。
6. 髕骨全部切除術:對既不能整復又不能採用部分切除術的嚴重粉碎骨折,尤其對老年人可行全部切除術。
功能鍛鍊
凡髕骨骨折固定期間,應逐步加強股四頭肌舒縮活動。解除外固定後,進行膝關節屈伸鍛鍊,配合中藥熏洗。
藥物治療
按骨折用藥原則辨證治療。骨折早期由於瘀腫明顯,應重用活血、祛瘀、消腫的藥物。中期應採用接骨、續筋、通利關節的藥物,後期應著重服用補肝腎、壯筋骨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