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計制度下的固定資產減值與累計折舊

  簡介: 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與累計折舊是固定資產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反映著固定資產的價值,因而在實務中對兩者的差別認識不清,存在許多模糊之處。現代財務會計的目標是“決策有用”, 同時,企業規避風險的內在動力和投資者追求會計信息決策有用的外部力量催生了資產減值會計的產生與廣泛運用。企業要合理使用固定資產減值會計必須擁有優秀的會計師、建立完善的企業治理結構、依託成熟的資本市場。  

    2001年度,財政部頒布實施的《企業會計制度》首次將減值會計套用到固定資產的期末計量。為配合企業會計制度的具體實施,2002年財政部又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對固定資產減值會計作了詳細的規定,要求企業在期末對固定資產進行檢查,發現固定資產發生諸如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或經濟性貶值等有形或無形損耗時,應當計算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以確定固定資產是否發生減值。固定資產減值會計的運用,對我國傳統會計觀念造成很大衝擊,它將引發許多新會計問題。 固定資產減值與折舊是固定資產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資產負債表》內容上看,“折舊”與“減值準備”都是“固定資產”的備抵項目,兩者互為補充,共同反映固定資產帳面價值的減少。無論是計提減值準備,還是提取折舊,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正確計算損溢、減少風險損失、合理確定成本補償尺度”的“謹慎”原則。也正是因為固定資產減值與折舊有著許多共同之處,所以導致實務中對兩者的差別認識不清。
    一、資產減值會計的理論依據與目標
   (一)資產減值會計的理論依據
現代財務會計的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建立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上的會計信息,其決策有用性正日益受到會計信息需求者的質疑。因此,近年,無論是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還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都在努力圍繞會計目標重新構建財務會計理論框架,修訂會計要素的概念、確認與計量的標準,這些舉措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將資產定義為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因為從一個盈利企業來看,其持有資產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未來的經濟利益,我國《企業會計制度》也順應了國際潮流,採納了這個最能體現資產本質特徵的定義。該定義的採用,為資產減值會計在實務上推廣使用打下了理論基礎。
如果說會計信息需求者追求會計信息決策有用是催生資產減值會計存在的外部力量,那末,企業規避風險就是刺激資產減值會計使用的內在動力。現代企業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環境中經營,企業對現實或潛在的風險採取激進抑或保守的態度,經過長期的會計實踐,西方會計理論與實務界總結出的穩健原則( 我國稱其為謹慎原則)精闢地闡明了企業應採取的態度。在資產負債表日,如果資產賬面歷史成本高於其未來經濟利益,會計就不應堅持歷史成本計量資產價值,否則會導致虛計資產價值,虛計帳面利潤的嚴重後果,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從而誤導投資者。因此,當資產出現賬面價值高於其預期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時,將其差額計入損失,使期末資產按較低的現行價值計量,這就是資產減值會計的實質所在。
 (二)資產減值會計的目標
資產減值會計的目標應當服從於財務會計的目標,即 “決策有用”。當企業面臨現實或潛在的風險時,通過資產減值這個通道,預警和消化風險,提高企業資產質量,增強企業防範風險的能力,最終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不過,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利用資產減值這個會計方法並非能處理企業面臨的所有風險。但是,沒有資產減值會計,企業也就缺失了一個化解風險的有效方法,所以資產減值會計的意義在於此。
    二、固定資產減值會計的使用條件和範圍
固定資產減值是指,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面價值,套用固定資產減值會計關鍵需要在資產負債表日合理判斷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過去,我國行業會計制度是以稅法為導向,柔性不足,剛性有餘,企業不必也無法進行職業判斷。現今,企業會計制度與稅法已經相互分離,會計制度以投資者為導向,較之過去,已有相當柔性空間,會計職業判斷貫穿其中。職業判斷是對我國會計制度的創新,沒有以投資者為導向的會計制度,職業判斷也無從談起,企業要想讓資產減值會計發揮作用,必須熟練把握職業判斷。
(一)運用固定資產減值會計,需要會計師具備優秀的職業判斷能力
從技術層面來講,合理分析判斷固定資產減值,不僅需要會計師具有豐富的會計經驗,還需要會計人員了解掌握工程、建築等方面的知識,因為企業固定資產涉及機器設備、房屋、建築物、在建工程等各種不同類型。即使相同的企業,對資產使用效率也不同,而且,資產的價值會隨不同的時點發生變化。所以,會計師只有具備會計、工程、評估、市場等複合的知識結構,才會得出高水平的職業判斷結果,否則,判斷的結果可想而知。我國現有的會計從業人員大約是1200萬,真正有能力從事職業判斷的會計師並不多,會計師的綜合素質不高,將直接影響職業判斷的水平,制約固定資產減值會計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