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會計報表合併的實體理論

一、企業會計報表合併理論簡介
    企業會計報表合併理論主要有三種:
    1.母公司理論(現代理論)。該理論認為合併會計報表是母公司會計報表的擴展,其編報的基本目的是從母公司的角度出發,為母公司股東的利益服務。該理論的主要特徵有:①子公司中的少數股東權益作為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項目列示;②少數股東在子公司當年淨收益中應享有的收益份額作為合併利潤表中的費用項目列示;③在購買方式合併下,對子公司的同一資產項目採用雙重計價,屬於母公司權益部分按購買價格計價,而屬於少數股東權益部分仍按歷史成本計價,商譽也不確認屬於子公司的部分;④公司間未實現利潤在順銷時要全額抵銷而在逆銷時應按母公司所享有的權益比例抵銷。

    2.實體理論。該理論認為母子公司從經濟實質上說是單一個體,合併會計報表應從整個企業集團的角度出發為全體股東的利益服務。該理論的主要特徵有:①子公司中的少數股東權益是企業集團股東權益的一部分,在資產負債表中應與母公司權益同列;②合併淨收益屬於企業集團全體股東的收益,要在母公司權益和少數股東權益之間加以分配;③子公司的所有資產負債均按公允市價計量,商譽按子公司的全部公允價值推斷而得,即包括少數股東權益享有的商譽;④在編制合併會計報表時所有內部交易產生的未實現利潤無論順銷還是逆銷均應全額抵銷。
    3.當代理論。該理論是母公司理論和實體理論的綜合。對合併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和負債採用母公司理論,即子公司的資產和負債屬於母公司持有股權的部分,按公允價值計算;屬於少數股東權益的資產和負債仍以原賬面價值列示;商譽也僅列示屬於母公司的部分。子公司的少數股東權益按子公司賬面價值計算。對於母子公司之間的交易所產生的未實現損益一律按實體理論全部予以抵銷。在合併資產負債表中將少數股東權益列示於負債與股東權益之間。少數股東收益則作為利潤總額的減項,利潤總額減去少數股東收益後的餘額為淨利潤。
    二、實體理論符合相關規定與要求
    1.負債是指特定主體因為過去的交易事項而產生的,將要向其他主體交付資產或提供勞務的現有義務。對少數股東權益而言,無論是子公司還是母公司都沒有在將來某個特定時間,通過犧牲某項資產或提供勞務,來履行清償債務的責任,因此把少數股東權益作為負債是不符合負債定義的。此外,會計準則也沒有在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和權益之間定義什麼單獨項目。如果存在這樣的單獨項目,那么這個既不是負債又不是權益的項目到底是什麼要素,很難被人理解。
    費用代表企業資源的不利變化,具體表現為企業實際或預期的現金或非現金的流出。而少數股東收益無論是從子公司還是母公司來看都沒有導致現金或非現金的流出。費用矗終會減少企業所有者權益,但少數股東收益無論從母公司角度還是子公司角度都不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的減少,可見把少數股東收益作為費用是不符合費用定義的。
    實體理論把少數股東權益作為企業集團股東權益的一部分;把少數股東收益作為企業集團總收益的一部分,符合權益和收益的定義,在邏輯上站得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