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註冊會計師信用危機成因及對策

  近年來,由國內上市公司造假案的曝光,引發註冊會計師信用危機的問題不斷見諸報端,引起了上至中央領導下至普通百姓的普遍關注。去年,美國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產案,更是把國際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參與造假賬的醜聞披露殆盡。一時間,伴隨著國內外一批經濟巨人的垮台,註冊會計師業界亦陷于山雨欲來風滿樓境地。國際上所一貫推崇的註冊會計師獨立、公開、公正的良好信譽受到嚴峻的考驗。人們也許會問,誕生於十九世紀中葉,歷經百多年的註冊會計師,為什麼會在今天才暴露出它們的陰暗面?是什麼原因促使它們變質變味?顯然,研究和探討註冊會計師信用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途徑,對於建設好信用政府和信用社會,促進註冊會計師健康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註冊會計師信用危機之成因 

(一)“兩權”分離導致雙元控制主體的利益衝突,使會計信息失真 

企業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然選擇。但也正是因為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導致了雙元控制主體的利益衝突。企業所有權者關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資產能否保值和增值,並希望隨時掌握企業生產經營的真實狀況,他們希望註冊會計師能

為他們提交真實完整可信的會計報表。而企業經營者關心的是企業業績的增加能否給自己帶來眼前的經濟收益。基於此,經營者當然會設法做出有助於體現其短期經營業績最大化的會計信息,有時甚至不惜採取做假手段,操縱會計信息的生成,從而兌現其額外的經濟收益。在目前我國企業治理結構和治理制度都不完善的情況下,企業經營者造假是很容易得逞的,因為“兩權”分離後,代表企業所有權的國家和廣大投資者基本上是游離於企業的經營活動之外,他們對企業經營狀況的知情度越差,對企業會計報表的敏感度也就越差,這就為企業經營者造假埋下伏筆,反正經營什麼,怎么經營,投資什麼,怎么投資,由企業經營者說了算,而經營狀況好壞,投資效益優劣,也只有企業經營者心知肚明,他們如何演繹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如何編造企業的會計信息,實在有太大的自由度,這是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經營者既是被審計人又是審計委託人,削弱了註冊會計師的獨立性 

《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經理層有權決定註冊會計師的聘任事宜。也就是說,公司經營者既是被審計者,同時又是審計委託人。這使註冊會計師的工作獨立性大大削弱了。目前在我國,相對於數以百萬計的公司和企業,上市公司算是稀缺資源,能夠與上市公司攀上關係,結成審與被審關係,對於一個社會中介組織和註冊會計師本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上市公司就成了會計師事務所及其註冊會計師的衣食父母。這使註冊會計師的職業獨立性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公正執業。如果他們不能遷就上市公司的要求,迎合他們的口味,不能為上市公司的造假摻雜提供方便或者出謀劃策,他們就有被解聘和拋棄的危險。這就使會計師事務所及其註冊會計師不得不為生計而拋棄職業道德和執業準則,自願或不情願地參與了上市公司的造假。 

(三)行業發展失控,惡性競爭,使會計質量得不到保證 

註冊會計師行業在我國雖然只有十幾年的發展歷史,但其發展速度卻是異常迅猛的。這幾年,註冊會計師在進行了行業管理後,發展速度呈明顯加快趨勢,甚至有失控之嫌,大大小小的合夥制會計師事務所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其中難免有魚目混珠者。如有些會計師事務所根本就不具備承辦會計查證的能力,申報成立時,資質人員採取借用或掛名的方式,騙取營業執照。目前這一行業的競爭已近乎白熱化,呈現僧多粥少,爭搶業務的狀況。為了爭業務,保收入,有些會計師事務所無視自身業務能力和經營範圍,強拉業務,業務到手後,沒有實施能力,只好採取拖延時間,臨時借用和拼湊審計人員,使審計質量得不到保證,會計信息失真也就在所難免了。 

(四)行政干預和地方保護主義,使會計信息變味

由於我國是一個公有制國家,並長期實行計畫經濟,採用行政手段調節經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巨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方式,行政手段曾經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在市場經濟中,過分強調行政手段,則往往容易導致行政干預。又由於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十分明顯的國家,地域經濟思想和地方保護主義始終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揮之不去的陰影。那么行政干預和地方保護主義又是如何使會計信息變味的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市一上市公司因經營不善,財務狀況連年惡化,面臨退市的危險,只因為它是該市唯—一家上市公司,該市行政管理當局豈能眼睜睜看著多年處心積慮打造的企業品牌就此退出中國股市?希望能藉助這一上市資源繼續為本地區謀取利益。於是,由政府出面,對該公司進行一番資產重組:擱置巨額虧損,剝離不良資產,注入優質資產(無異於拆東牆補西壁),或演繹一番令人眼花緣亂的關聯交易,就在該公司退市期來臨之際,為該公司編造一份扭虧為盈的會計報表,使該公司免遭退市厄運。如此這般編造出來的會計信息能不變味嗎? 

(五)註冊會計師自身素質不高,無法適應會計環境的變化和發展 

西方國家註冊會計師歷經一百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無論是人員素質,執業環境還是運行機制都有著深厚而紮實的基礎。而我國註冊會計師誕生至今僅僅十多年,許多經驗、做法和模式都尚處於摸索和積累之中,雖然近年來按照國際慣例,進行註冊會計師全國統考,提高了註冊會計師準入門坎,造就了一大批素質較高的註冊會計師,但相對於我國快速發展的國民經濟以及正發生著深刻變化的經濟環境,特別是加入wto後,我國註冊會計師一方面在數量上還嫌不足,另一方面在個體素質、規模效應上也都無法適應會計環境的變化和發展。我國註冊會計師行業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不利於提高行業競爭力,這在今後會計市場放開後將漸露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