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存貨計價方法對企業會計核算的影響

  摘 要:本文試從存貨計價先進先出法與後進先出法的選擇對企業財務和納稅的影響、對企業業績評價的影響、對企業財務比率分析指標的影響,以及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擴展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字: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會計核算

一、存貨計價方法選擇的範圍


企業的存貨是不斷流動的,在實際流轉過程中,他的實物流轉順序和成本流轉順序是不一致的,只要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轉順序確定已發出存貨的成本和庫存的成本即可。這樣,就出現了存貨成本的流轉假設,採用某種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在期末存貨與發出存貨之間分配成本,就產生了不同的存貨成本分配方法,即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各種存貨發出時,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和後進先出法等方法確定其實際成本。”

個別計價法是逐一辨認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因而只適用於容易識別、存貨數量不多、單位成本較高的存貨計價。所以這種方法並不廣泛採用;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是以平均數的形式對存貨進行計價,它既不反映存貨的原始價值也不反映存貨的現行市價。所以這兩種方法都不利於存貨的管理,而先進先出法和後進先出法雖然計算工作量比較大,但是由於計算機在會計領域的套用,這已不是弊端。相對來說,這兩種方法比其他三種方法更合理。

二、先進先出法與後進先出法選擇對企業財務及納稅的影響

目前,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伴隨而來的通貨膨脹是必然存在的。價格持續上漲,雖然幅度不是很大,但是它造成了一種現象即賬面存貨價值與市場價值的偏離。先進先出法假定先購進的存貨先售出,這就意味著售出的產品成本是由期初存貨和最早購買的存貨構成的。這樣一來,發出存貨的價值就低於市場價值,產品銷售成本偏低,虛增當期利潤,加大所得稅費用的支出。而後進先出法的假定與先進先出法相反,它假定後入庫的先出庫,這樣,發出存貨的價值就接近於現行價值,銷售成本不會降低,同時減少利潤,降低所得稅支出。

先進先出法下的期末存貨偏高,產品銷售成本偏低,稅前利潤、所得稅、淨利潤偏高,現金流人量低,營運成本偏高。而後進先出法則相反。可見,企業採用後進先出法就能合理地減少所得稅費用。如果企業最初採用先進先出法計價,在物價上漲時期改用後進先出法時,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披露。因為企業的存貨品種多,收發比較頻繁,根據成本效益原則無法合理地確定其累計影響數,所以通常的存貨計價方法變更採用未來適用法調整。

後進先出法對於企業的業績評價產生了不利影響,對於爭創納稅大戶有知名度的大企業來說,他的納稅及企業的業績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廣告牌子。所以他們不會太在意節約的所得稅支出,往往更加注重自己在消費者眼中的地位及政府對企業的支持與扶植。這樣的企業一般是不會選用後進先出法的。

先進先出法恰好與後進先出法相反,它以常規順序對存貨發出進行計價,這樣就不會減少所得稅支出,當然不會抹殺企業的淨收益,對企業的業績評價很有利。對於小型私有企業來說,減少所得稅支出是他們的目標之一。所以小企業往往不會採用這種方法而求助於後進先出法來達到減少費用支出的目的。

三、先進先出法與後進先出法的選擇對企業財務比率分析指標的影響

首先,不同存貨計價方法對短期償債能力、流動性比率分析指標的影響。由於計價方法不同,導致存貨賬戶餘額的差異將直接影響到財務報表比率分析中的短期償債能力及流動性比率的分析指標。這些指標主要包括流動比率、存貨周轉率、營業周期、銷售額與營運資本比等。以上指標都包含受存貨直接影響的項目:流動資產、產品銷售成本、平均存貨以及營運資本。所以在先進先出法下,存貨周轉率偏低,流動比率、存貨周轉天數以及營業周期偏高。而在後進先出法下則相反。

其次,不同存貨計價方法對企業獲利能力比率分析指標的影響。評價企業獲利能力的指標主要有毛利率、淨利率、普通股每股收益等。這些指標都涉及到利潤,所以,先進先出法會高估企業的獲利能力,後進先出法則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