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業會計基本準則的主要變化

  2006年2月,財政部發布了一系列既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又與國際會計慣例趨同的、涵蓋各類企業(小企業除外)各項經濟業務的會計準則,構建起了一個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兼收並蓄、繼承創新的會計準則體系。 從具體內容看,新《基本準則》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對會計目標進行調整
原《基本準則》第十一條,對會計目標的表述是“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巨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這個表述主要強調“符合國家巨觀經濟管理的要求”, 並將其單列出來放在突出位置, 卻沒有突出滿足投資者、債權人使用信息的要求,不符合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新《基本準則》第四條對會計目標的表述調整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同時指出:財務
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新《基本準則》對會計目標的表述克服了原《基本準則》的不足,主要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有用,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滿足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
眾在內的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 如果國家是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那么,國家也和其他投資者、債權人一樣,從企業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中了解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並作為決策的基礎。
二、對一般原則補充完善
原《基本準則》在第二章“一般原則”中規定了12項原則,具體包括: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一貫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明晰性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謹慎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從根本上說,這些原則都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及時、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而規定的,國際上一般稱為會計信息或財務報表的質量特徵。 在基本準則中規定“一般原則”難以解釋,與國際慣例也難以協調。
新《基本準則》對原《基本準則》中的“一般原則”進行了適當的補充和完善。首先,將第二章的“一般原則”命名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使之更能體現本章的內容實質。 其次,對原《基本準則》規定的一般原則進行了適當調整:增補了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第十六條規定“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權責發生制原則作為企業會計確認、 計量和報告的基礎放到第一章“總則”中的第九條里; 歷史成本原則作為會計計量屬性放到第九章“會計計量”中的第四十二條里;由於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屬於會計要素的具體確認與計量, 所以取消了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 其內容體現在具體的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標準中。同時對原《基本準則》中的其他各項原則的內容也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和完善。
三、對會計要素重新定義
在原《基本準則》中, 會計要素有六個部分構成, 即資產、 負債、 所有者權益、 收入、費用和利潤,但對各會計要素的定義缺乏科學性和嚴密性。
新《基本準則》對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作了重大調整。 這是因為,國務院於2000年制定並發布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中,已經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大會計要素進行重新定義,為了與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規定保持一致,新《基本準則》對六大會計要素定義作了相應重大調整,取代了原《基本準則》關於會計要素定義的規定。 除了重新定義六大會計要素之外, 又吸收了國際準則中的合理內容。 如在所有者權益和利潤要素中分別引入國際準則中的“利得”和“損失”概念, 將利得和損失區分為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以及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 所有者權益的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 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 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淨額、 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