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應加以改進

一、企業經營虧損應既能後轉也可前溯抵免

以往我國財政收入主要依賴國有企業上繳的所得稅,為了確保財政收入,企業虧損時,我國《企業所得稅法》明確規定:“納稅人發生年度虧損的,可以用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是延續彌補期最長不得超過5年。”也就是說,企業經營虧損只能後轉——從以後年度抵減,不能前溯——向前追抵應稅收益。在帳務處理上,我國企業發生虧損,彌補時僅計算調整而不作會計帳務處理。而國外大部分所得稅法都規定本期的經營虧損既可前溯也可後轉,前溯的時間為1至3年不等,因而營業虧損的前溯和後轉必須進行帳務處理並在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上反映。具體來說,前溯是指虧損時從稅法規定的過去期限內已交的所得稅中辦理退稅,而後轉是指前溯期限的應稅收益總額尚不足以抵補應稅虧損時,其差額允許後轉抵補應稅收益,在未來規定的期限內抵減應付所得稅。這樣,在營業虧損抵回時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為短期應收款,在損益表上反映為營業虧損的減少;而當營業虧損抵回後時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為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在損益表上反映營業虧損的減少。這兩種處理都將給公司帶來所得稅上的好處。採用營業虧損回抵,對改善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使企業儘快扭虧為盈非常有利。筆者建議我國企業所得稅法應該放寬虧損抵兔,使營業虧損可以向前回抵,並改變經營虧損的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

二、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應逐步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1994年財政部頒布《企業所得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會計核算可採用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法,其中納稅影響法又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債務法可分為損益表債務法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兩種。基於我國計算所得稅費用的依據為“收入、費用”觀——從時間性差異出發,將時間性差異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視作對本期所得稅費用的調整,我國採用損益表債務法。該法相對於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而言,計算程式複雜,且確認和計量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的標準不宜把握,有些其他暫時性差異,損益表債務法甄別不出來,不利於計量所得稅。
筆者建議,在目前除了鼓勵採用損益表債務法之外,要加快制定相關準則並頒布出台,加強會計人員的後續教育,介紹國際慣例,從而為未來我國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做好準備。從目前看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比較科學的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1)此法符合市場運行規則的計量;(2)對於未利用可抵扣虧損和未利用稅款抵減的可向後期結轉確認一項遞所得稅資產。有利於利用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相互抵銷,減少遞延所得稅負債,延長應交稅金的時間,為企業贏得了更多的現金流量,不失為一種不須償還利息的舉債經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