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註冊會計師考試慢班《會計》講義十四

cpa慢班《會計》講義-第11章(補充)
一、本章複習提示
1.本章在考試中的地位:本章在考試中居於重要地位,許多大分題都與所得稅的核算有關。本章重點是遞延法和債務法的核算。 
2.本章內容無變化。
3.本章複習方法:本章複習中應與“八大準備”的計提相結合;與會計政策變更、重大差錯更正、日後事項相結合。

二、本章重要考點
(一)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理解)
1.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 
(1)財務會計為投資者服阿務,關心的是經營成果,應計算利潤:
(會計)收入—(會計)費用=(淨)利潤
(2)稅收是為政府服務的,所關心的是維持稅收收入,應計算出應納稅所得額,交納所得稅:
(稅收)收入—(稅收)費用(即允許扣除數)=應納稅所得額
 
2.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
由於會計和稅收的目的不同,所計算的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可分為兩類:
(1)永久性差異:是指某一會計期間,由於會計制度和稅法在計算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口徑不同,所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本期發生,不會在以後各期轉回。常見的永久性差異有:
①國債利息收入
②在建工程領用產成品
③贊助費
④工資等超標
⑤用貨物抵償債務
⑥用貨物作非貨幣性交易
⑦售後回購
(2)時間性差異:是指稅法與會計制度在確認收益、費用或損失時的時間不同而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時間性差異發生於某一會計期間,但在以後一期或若干期內能夠轉回。時間性差異可以分為兩種: 
(1)應納稅時間性差異:是指未來應增加應稅所得的時間性差異。常見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有:
①按權益法確認的投資收益
②計提折舊時,會計折舊為直線法,稅收折舊為年數總和法、雙倍餘額遞減法

(2)可抵減時間性差異:是指未來可以從應稅所得中扣除的時間性差異。常見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有:
①計提的8項準備(壞帳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委託貸款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
②計提折舊時,會計折舊為年數總和法、雙倍餘額遞減法,稅收折舊為直線法
③計提的產品質量保證金
④權益法下股權投資差額(借差)
 
(二)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應付稅款法
 所得稅的核算方法有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在應付稅款法下,本期所得稅費用等於本期應交所得稅。其核算步驟分為兩步:
(1)計算應交所得稅
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額)*所得稅稅率
(2)確定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所得稅的賬務處理是: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
[例1]2004年甲公司利潤總額為100萬元,所得稅率33%,採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所得稅。2004年實際發放工資500萬元,計稅工資480萬元;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50萬元;會計折舊300萬元,稅收折舊330萬元。
要求:計算2004年甲公司應交所得稅和所得稅費用,並進行賬務處理。
(1)計算應交所得稅
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率=(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額)*所得稅率=(利潤總額100+工資超標20+固定資產減值50—折舊30)*33%=140*33%=46.2萬元
 
(2)計算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46.2(萬元)。賬務處理是:
借:所得稅 46.2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