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管理審計與公司治理(三)


三、管理審計與公司治理關係及其應發揮的作用 

開展新興的管理審計,即以評價管理(經營)責任為主要的業務內容,通過對經營管理活動(經營或項目、業務或事項等)進行審查與評價,並採用一定的標準來衡量其經濟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從而找出差距,挖掘潛力,提高效益,或證實效益優劣,評價管理績效,提供諮詢意見,增加公司價值。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制定並修訂的《實務標準》與《職責說明》指出:“內部審計是一項獨立、客觀的保證和諮詢活動,其目的在於增加價值和改進組織的經營。它通過系統化的方法,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控制和管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這也表明管理審計是在財務審計基礎上的一種延伸和拓展,代表著內部審計的發展方向。作為一項獨立、客觀、公正的約束與評價機制,管理審計是完善公司治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的功用,具體說來主要有三: 

功用之一在於經濟評價,即在對被審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檢查監督的基礎上,著重考核和評價其預測、決策、目標和計畫是否先進可行,經濟效益水平高低及其影響因素,經營管理者是否有效地管理了企業資財,並切實履行了其經濟責任。通過管理審計,審計人員可以評價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並針對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建設性、針對性的評價意見和改進建議,協助高層管理當局更有效地進行管理經營活動。 

功用之二在於經濟鑑證,即對業務活動和管理業績進行鑑定和證明。事實上,當委託人將各種財務(會計)責任之外的管理(經營)責任託付給受託人時,審計鑑證就要向外拓展和延伸。對此,傳統的財務審計已無能為力,因為財務審計只能鑑定和證明受託人履行財務(會計)責任的情況,而受託人履行的管理(經營)責任則只有通過管理審計加以鑑定和證明。 

功用之三在於經濟監督,即管理審計在發揮評價、鑑證作用的同時,也發揮著對管理經營活動的監察與督促作用。但需指出,管理審計並不是為了監督而監督,找問題、查錯弊並非其首要或主要的工作內容,而是針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以便企業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公司治理結構與管理審計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公司治理結構是實施管理審計的制度環境,是促使管理審計有效開展,保證管理審計功能發揮的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管理審計是公司治理結構趨於健全完善的保證,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及其作用的發揮離不開管理審計。如上所述,公司治理結構的宗旨就是,在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制衡機制。管理審計作為一項監督與評價機制,自然也成為公司治理結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效的管理審計是公司治理結構中形成權利制衡機制並促使其有效運行的重要手段。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集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財產所有者(委託人)與管理經營者(代理人)之間的委託代理關係。在財產所有權與管理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委託人即所有者將資產的管理經營權授予管理者即代理人,企業的控制權轉移到代理人手中,從而形成委託代理關係,它是公司治理和管理審計共同的理論基礎。 

在財產所有權和管理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由於委託人與代理人各自追求的目標是不同的,代理人有可能利用不對稱或不透明的信息優勢謀取個人利益。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代理人的管理決策就不一定代表委託人的利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就是要在這種委託代理關係中,以效率和公平為先導與基礎,實現對代理者的有效控制,確保委託人的權益不受侵害,實現對各相關利益者在責權利上的有效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