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票價不漲豈容玩“文字遊戲”

  春運鐵路、公路票價不上浮的新聞剛剛使辛苦了一年的遊子滿心歡喜,一些地方又以各種名義調高部分鐵路、公路客運價格。昨日新華社報導,南京火車站2月3日至3月14日春運期間,部分列車從兩端始發站起取消折扣價,恢復原價。據悉,一名旅客購買的廣州到重慶的k202次硬座車票價格從199元調高到了231元。與此同時,蘇州、無錫、常州的幾大汽車站將多條線路調高了票價,蘇州到鹽城的公路客運車票從62元調高到103元。

不少公眾聽到這樣的訊息,感覺意外和不滿。這完全可以理解,國家發改委、鐵道部、交通部等中央政府部門剛剛把春運不漲價當作重大利好訊息向社會公布,引來稱讚聲一片,某些鐵路局(或同級機構)、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就想方設法以恢復原價、取消折扣等理由變相漲價,公眾剛剛燃起的興奮和期待被兜頭澆了一桶涼水,難免有被欺騙的感覺。

這表明,在當下,觸及利益部門自身利益的政策要切實推行起來,往往並不順利,甚至要面對相當大的阻力。這也正是我們今天改革所面臨的一個難點。不過,既然中央決策部門已經下定決心要推行此項利民政策,那么公眾也希望有關機構能夠切切實實地執行上級的政策,不要再存任何僥倖心理,指望通過“文字遊戲”“撈回一筆”,否則被媒體曝光、公眾痛批的日子,可能並不好過。

在指陳地方利益主體大玩“文字遊戲”的同時,也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首先,鐵路系統實行鐵道部的全國統一管理,基本沿用幾十年來的管理體制,一紙紅頭檔案即可做到上情下達,政令還相對容易貫徹。相比之下,公路運輸企業歸各地方政府自行管理,有相當多的企業承包給個人,可以說市場化程度已經很高,那么,發改委、交通部的一紙檔案能否做到全國任何一個縣城的車票價都不漲,恐怕存在相當難度。而且,公路運輸與鐵路不同,在很多地區本就存在多家企業、個人之間的競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如果統一要求春運不漲價,恐怕政府需要花一些工夫去平衡各方利益,在市場競爭和政府管理之間尋求各方都能接受的節點。

其次,前些年,就車票在春運期間是否上漲問題,有關部門舉行過多次聽證會,向社會公眾闡述了漲價的原因,使各方面利益的代表能夠充分的交流和對話,並在一定程度上舒緩了民眾的疑慮和不滿。

同理,對於同樣重要的車票價格是否保持不變的問題,相關部門也有必要進行充分的調研、並履行聽證等法律程式,讓政府部門、乘客代表、運輸企業代表、運輸企業職工等坐到一起,說出自己的意見,擺出自己的論據,這樣才能保證相關部門在做出決策時最大限度地考慮和權衡各方面的利益,也才能保證相關決策最大限度地被各方理解和接受。

自古以來,我們的傳統中有忽視程式正義的傾向。人們往往認為只要行為符合實質正義,像春運不漲價這樣對廣大消費者有益的決策,可以不用在意它是否經過充分討論,是否由完備的行政程式檢驗過。但在現代社會中,各方面的利益錯綜複雜、各有道理,比如春運是否漲價的問題,牽扯到廣大乘客的利益和地方政府利益、運輸企業利益以及眾多節日期間堅守工作崗位的運輸企業職工利益的衝突,處理稍有不慎,極易造成相關企業和民眾的不滿以及損失。此時,只有履行完備的法律程式,讓各方面意見得以充分的交流和討論,才能保證決策機構得到相對合理的結論,讓各方面利益得以最大可能的協調,也就不會出現“政令不暢”的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