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街10大經典建築

十里長安街,就是一座活著的“建築博物館”,見證了京城六百年歷史的時代變遷。這條橫貫北京城東西的中軸線,從建國門到復興門全長6.7公里,大道兩旁是50多座聞名全國乃至世界的建築.
每個建築都有自己的時代印記和社會主題。長安街上,人民大會堂 、民族飯店見證了過去的歲月,而最能代表當代商業繁榮的地標則昭示著如今這個時代的輝煌.
第一代(50年代)——歷史厚重的足跡 
50年代經典建築代表:
人民大會堂
人民大會堂於1958年11月動工興建,總面積17萬多平方米的。包括萬人大禮堂、5000人宴會廳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三個部分組成。大小廳室有100多個。籠式避雷網給大會堂罩上了一個巨大的罩子。使其免受雷擊之災,此項設計比國外同行在理論上的研究提前了18年。 周恩來總理在國慶十周年時,對這項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北京的人民大會堂這樣大的建築只用了十個多月的時間就建成,它的精美程度,不但遠遠超過我國原有同類建築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屬於第一流。”
民族文化宮 
新中國成立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築之一,也是一座具有博物館性質的民族風情展覽館,1959年9月建成開放。民族文化宮建築獨特,極具民族情調。曾被英國出版的《世界建築史》列為新中國一宮,1999年被國際建築師協會第二屆大會選為“當代中國建築藝術精品之一”,1994年在北京“我喜愛的民族風格建築”評選活動中,榮列五十座中選建築榜首。
 民族飯店 
在50年代末堪稱中國“五星級”飯店,是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築之一。在建築技術上是北京第一個採用預製配式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的高層建築,至今仍是長安街上一道矚目的建築. 
四十年來,曾經有歐美、亞非拉等三十多個國家的元首隨行團在這裡下榻,並舉辦酒會、記者招待會。舉世矚目的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最新訊息就是從這裡向全世界發布的。
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是我國唯一的大型綜合性軍事博物館,作為50年代北京十大建築之一,軍事博物館的建成可稱之為奇蹟——建館時間滿打滿算只有9個多月。
第二代(80-90年代)——走向開放的腳步
80、90年代經典建築:
國貿大廈
國貿大廈位於“國貿商圈”的核心,大廈分兩期呈“雙子星座”,氣勢恢弘。地處長安街東向延長線,整個建築綜合體集中體現了北京中央商務區都市化、現代化、信息化的設計理念。新改造的以國貿命名的立交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可從東、北、南三個方向方便地進出東三環;大廈周圍匯集數十條公交線,又有地下通道與國貿捷運站連線,交通極為便利。
國際飯店 
國際飯店位於北京站街北口,是一幢醒目的乳白色大廈“擁抱型”外型設計猶如張開的雙臂,敞開胸懷。主樓高104.4米,建築總面積12.6萬平方米。大廈主體為三叉形,3條38.7米的半徑曲面與垂直面、斜面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三足鼎立。大廈以白色和深棕色為主色調。白色象徵純潔,棕色寓意古樸。門廳高9米,國內少見。進門後穿過40米長的通道到達中廳時,會覺豁然開朗。
恒基中心 
北京恒基中心位於建國門內大街北京火車站東側,由關善明建築師樓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聯合設計。它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地上27層,地下3層,建築高度97米。恒基中心外形設計以突出北京火車站、保持原有城市風貌為目標,考慮與長安街的街景與周圍建築群體協調,其立面東高西低,以避免單調。恒基中心既具有現代氣息,又注重融合古都風貌。建築師在東北角辦公樓頂部設定鐘樓,作為附近地區的標誌。外牆上精細的古典建築裝飾物及裝飾線條,更是古典風格與時代特色的完美結合。 
第三代(21世紀開始)——今日的國際融合
21世紀經典建築:
遠洋大廈
遠洋大廈位於西長安街,是最具代表性的純商業寫字樓,整體風格恢弘大氣,獨樹一幟。北立面為船體弧形,整個外牆採用當前流行的不鏽鋼桿件點聯結中空玻璃幕牆,整個大廈呈現豐富的通透感、立體感和層次感,同時兼顧了採光和私密性。這在北京的寫字樓中首開先河。
獨家採用外牆自動升降窗簾,全金屬構造鋼軌及滑輪,智慧型化控制系統,保證了外部觀感的整體流暢,自由簡便掌握大廈的自然採光,是高科技以人為本的又一次生動闡述。
“東國貿,西遠洋”,如果說國貿已經成為90年代的北京城符號性建築的話,那么在與國際接軌同步發展的今天,遠洋大廈已經成為了新時代標誌性建築。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位於北京西單路口西北角,總建築面積為 174869平方米。建築總高度55m,地上16層,地下4層,1999年底竣工。中國銀行總行大廈的外觀形似一隻巨大精美的首飾盒,是長安街上又一標誌性建築,為中國銀行總行的辦公大樓,是北京乃至中國的金融中心,是中國金融界的對外視窗。
首都博物館新館 
首都博物館新館作為北京新世紀的重要的文化建築,它將集中體現首都特色……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突顯國際大都市的地位;它將充分展示時代特色……科學的進步、技術的發展、觀念的更新,現代人類文化的成就將在這裡留下足跡;它將特別具有人文特色……不僅尊古,也要厚今。
方案源自於對歷史與未來的描繪,傳統的材料與現代的材料並置,傾斜的青銅體破牆面出,生出文物發掘的意象,懸挑的大屋頂將無疑在影射中國傳統的出檐,懸掛式框架磚牆模糊了古代城牆與現代幕牆的界線。廣場的起坡烘託了宏偉的巨構,也取材於皇家宮殿高台建築的手法。 
建築書寫了長安街的滄桑變化,也書寫了中國的建築和文化更迭的歷史,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在重溫這些經典建築的同時,也將繼續閱讀那些新的建築所蘊含的歷史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