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內容的若干探討

近年來,我國經濟界和企業經營者對無形資產價值評估的需要日益顯著,擁有無形資產的經營實體之間的交易也處於上升趨勢,如何對無形資產實施評估成為一個急需研究的問題。財政部去年7月發布了《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以下簡稱《準則》),該《準則》對無形資產的評估和相關信息的披露,以及評估操作的程式作了規範性要求。筆者結合實際工作擬對該《準則》的一些內容作一些探討。

一、對《準則》第19條內容的探討

《準則》第19款要求註冊資產評估師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時,要說明有關評估項目的下列內容:1.無形資產的性質;2.評估目的;3.評估基準日;4.評估範圍;5.重要的前提、假設、限定條件及其對評估價值的影響;6.評估報告日期。筆者對有關內容作如下探討:

1、關於無形資產的性質。《準則》並未詳細闡明對無形資產性質應如何描述,實際上這是評估必須確定的事項,它與《準則》中所闡明的無形資產定義息息相關。筆者認為評估時應從無形資產的經濟現象和權利去描述其特徵和屬性。無形資產性質應包括:物理性能特點;技術特性及優越性;最大最佳效用。無形資產的價值表現為能為所有者帶來可以計量的經濟利益,能潛在增加與之聯繫的其他資產的價值。無形資產的權屬應包括:需經專門機構確認並做可辨識的描述;應具備合法的存在條件和法律保護;具有所有權並能合法轉讓;有無形資產存在的有形證據或證明;有一個產生日和一個特定時間消亡日;有明確的無形資產名稱;有取得時間、批准機關與檔案號;有所屬人和有效期等等。對於體現無形資產其他經濟現象的市場份額、盈利能力、壟斷能力等,則屬於無形因素和無形影響力,應在有關無形資產的內容中描述。

2、關於評估目的。無形資產評估的一個直接目的是合理預測將來的交易事項。評估目的應該與評估目標相對應,評估目標應該是被評估的具體無形資產及其所有者權益和價值,評估目的要表達三層意思,即對具體的無形資產為什麼要實施評估,評估的預期用途,在交易過程中誰將依賴該項評估。因此,在進行評估目的的描述時,首先應描述引起無形資產評估的是什麼經濟行為,其次應描述評估關聯交易的狀況及預期用途,最後應描述該評估項目的合法性。

3、關於評估基準日。由於評估結果所確定的評估值僅僅與某一日期有關,選擇適當的評估基準日是必要的。對於無形資產評估的基準日,筆者認為可以是歷史日期、現時日期和未來日期。

4、關於重要前提、假設、限定條件。對於無形資產評估來說,設立基本假設是必要的。要在評估中能合理地、正確地、科學地進行假設,就應選擇適當的價值標準和價值前提。對於無形資產來說,價值標準可以是公平市場價值、公平價值、市場價值、收購價值、使用價值、投資價值、所有者價值等,視無形資產狀況和評估目的的不同而異。如以無形資產轉讓為評估目的通常採用市場價值標準。無形資產的價值前提有持續使用價值、存置價值、強制交換價值等,價值前提的假設需視交易雙方的狀況和無形資產交易處於什麼市場環境而定。價值標準、價值前提或評估目的、基準日選取的不同,對無形資產的評估結論有很大影響,這是進行無形資產評估時必須進行確認的問題。在無形資產評估過程中,除了評估的基本假設外,評估人員還應依據被評估無形資產的狀況以及交易的重要事項提出一些或有條件或限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