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治地”重在落實

從10月份開始,又一場土地市場整肅風暴的序幕在全國拉開。來自國土資源部的最新訊息顯示,國土資源部正在與監察部一同抓緊完善土地違法違規領導責任追究辦法,對於土地違法情況嚴重的地區,將直接問責地方政府一把手,並追究土地違法行為的刑事責任。在9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第149次常務會議上,國土資源部上報的《全國土地利用總體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沒有被通過,也已再次表明國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的決心。 
據分析,《綱要》沒被通過的原因是國務院對綱要中提出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建設用地等重要用地指標不滿意。本次上報的《綱要》提出,到2010年,全國耕地總量保持在18億畝的規模,“十一五”期間每年減少耕地280萬畝用作新增建設用地。
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18億畝。而2005年有18.3億畝耕地,這就意味著,“十一五”期間每年耕地可以減少0.3%,即600萬畝。
按這個標準衡量,國土資源部提出“十一五”期間每年減少耕地280萬畝的指標已經相當節制,但沒想到還是被國務院常務會議給“槍斃”了,因為它被認為“沒有體現集約、節約的原則”,而且18億畝的耕地總量底線應該堅守到2020年,即到“十三五”規劃末,耕地總量也要保持在18億畝。
中國科學院陳百明教授指出,國家從嚴把守土地閘門確實事出有因。18億畝的口子如果一開,就像打開了洪水的閘門,再難剎住,以後會17億畝,16億畝……越拉越大。2004年在26個人口超過5000萬的國家裡,中國的人均耕地量排第24位,僅高於孟加拉國和日本。新加坡可以將最後一畝耕地都開發了,因為糧食進口量不大,不會影響世界糧食市場。但中國就不一樣,動輒會引起整個世界糧食市場波動。美國曾將糧食作為戰略武器使用,如果我國的糧食要依賴別國,那是極其危險的。
近年來中國農民拋荒問題嚴重,複種指數一路下跌,可以種三季土地的只種兩季或一季。經濟發達地區寧可把耕地用於建設,所賺的錢足以購買數幾十倍的糧食。他們還打著公益用地的名義低價徵收耕地,但實際上卻商用,從中賺剪刀差。
還有,就是過度使用化肥,不合理灌溉,污水灌溉等,不但使現有糧食和農產品的質量得不到保障,還影響了耕地再利用,污染了地下水。
中國工業化長期以來走的是低成本擴張的道路。據悉,現在全國有不少於10個廣場的規模超過天安門廣場,還建起不少所謂的“花園式工廠”,太浪費土地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加強對土地政策的巨觀調控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
據了解,國務院常務會議後,國土資源部並未停止工作,很快著手《綱要》修編工作。一方面開展現行全國規劃綱要和地方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一方面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對土地資源各項指標進行深入論證,修改完善《綱要》。
然而,更重要的是把從嚴“治地”的政策措施落實到位。首先要統籌安排各類用地,突出農用地的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與建設。通過土地開發補充耕地數量要特別慎重,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其次要規範土地出讓收支管理,不能讓土地出讓收益成為市長的“零花錢”。進一步調整中央與地方的利益分配關係,減少地方政府盲目擴張用地的利益驅動。
第三,推進土地集約和節約利用。確保每項關於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政策和法規具有可操作性,採取“小步快走”的方式,減少震盪,以便落實。   第四,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像東部土地已經開發的差不多了,西部卻剛剛進入工業化,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要區別對待。
第五,完善責任制度,嚴格實行問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