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行政法律理論輔導講座:民法

  一、民法概述
1、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其具體體現:
(1)社會關係發生於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
(2)社會關係屬於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
(3)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
2、民法的基本原則
(1)民事主體地位平等原則;其含義包括:
a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b不同的民事主體參與同一民事關係,適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的地位;
c民事主體在民事法律關係中必須平等協商。
(2)自願、公平、等價有償原則;
(3)誠實信用原則;
(4)合法原則;
(5)尊重社會公德、社會公共利益原則;
(6)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原則。
二、民事法律關係
1、民事法律關係的概念及其特徵
民事法律關係是社會關係為民事法律規範調整時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係。
其特徵為:
(1)民事法律關係是一種思想的社會關係。
(2)民事法律關係是平等主體間具體的權利、義務關係。
(3)民事法律關係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現的社會關係。
2、民事法律關係的構成要素
任何一個民事法律關係都是由主體、客體和內容所組成,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都不構成民事法律關係。變更其中任何一個要素也就不再是原來的民事法律關係了。
(1)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又稱民事主體,是指根據法律規定,能夠參與民事法律關係,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當事人。
能夠充當民事法律關係主體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作為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必須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民事權利能力,是指國家通過法律確認的、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主體獨立地以自己的行為為自己或他人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
(2)民事法律關係的內容,是指民事法律關係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
(3)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是指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民事法律關係的客體主要有物、行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任何一個民事法律關係的發生、變更與終止,都必須以一定的法律事實為根據,沒有法律事實就不會形成任何民事法律關係。
法律事實,是指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發生、變更與終止的客觀現象。這裡須要強調,必須是指能夠引起一定的法律後果的客觀事實,才能稱作法律事實。根據客觀事實是否與人的意志有關,法律事實可以分為事件和行為兩大類。
3、法人的種類、特徵、條件
種類: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
特徵:獨立的組織;獨立的財產;獨立的責任。
條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財產或經費;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另外還要注意其他法律的相關規定。

三、民事法律行為
1、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特徵、種類、形式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
特徵:(1)是以發生一定法律後果為目的的民事行為;
(2)以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為必備的要素;
(3)是一種合法的行為。
種類:(1)單方法律行為與雙方法律行為;
(2)有償法律行為與無償法律行為;
(3)諾成性法律行為與實踐性法律行為;
(4)要式法律行為與不要式法律行為;
(5)有因法律行為與無因法律行為;
(6)單務法律行為與雙務法律行為;
形式:口頭形式、書面形式、推定形式和默示形式。
2、有效民事法律行為的條件
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成立,業經成立的民事行為,只有具備法定的條件才能生效,並受法律的保護。
(1)行為人必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真實。
(3)無效和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3、無效和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及法律責任
無效的民事行為是指缺乏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的民事行為。
(民法通則)第58條對確定無效民事行為作了列舉性規定: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
(2)限制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
(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無效。
(4)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
(5)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
(6)經濟契約違反國家指令性計畫的無效。
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屬於相對無效的民事行為。《民法通則》第59條規定,在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的情況下,可經當事人請求,撤銷該民事行為。
法律責任:返還財產,賠償損失,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返還給第三人。
四、代理
1、代理的概念、特徵、分類

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授權範圍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向第三人進行意思表示或者接受第三人的意思表示,其法律後果由被代理人承受的種民事法律行為。
特徵:
(1)代理是一種法律行為。是代理人代替被代理人進行的法律行為。
(2)代理人向相對人實施意思表示行為。
(3)代理應在代理授權範圍內進行。
(4)代理是由被代理人承受法律後果的民事行為。
分類:根據代理權產生原因的不同,代理可分為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和委託代理。

2、代理權的產生和終止
代理權因法律的直接規定、有關機關或單位的指定和本人的委託而產生。代理權的終止.又稱為代理權的消滅,指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的代理權關係消失。
代理權終止的共同原因:
(1)代理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
(2)被代理人死亡。
但是,如果代理人不知道被代理人死亡而繼續進行代理行為的,其行為的後果由被代理人的繼承人承受。
委託代理權終止的特定原因:
(1)代理期間屆滿或者代理事務完成;
(2)被代理人取消委託或者代理人辭去委託;
(3)作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終止。
法定代理或指定代理權終止的特別原因:
(1)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復民事行為能力;
(2)指定代理的人民法院或其他有關單位取消指定;
(3)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間的監護關係消滅。
法定代理權都是以監護人身份的存在為前提的,監護關係消滅,法定代理權必然隨之終止。
3、無權代理
具備代理關係的其他要件,惟獨缺乏代理權的行為,稱為無權代理。無權代理是一種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可因代理行為發生後的某種法律事實而轉化為有權代理或喪失其法律效力。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1)行為人(代理人)與本人(被代理人)之間從未發生代理權關係;
(2)行為人與本人之間雖存在代理權關係,但行為人的行為超越了代理許可權;
(3)行為人與本人之間曾經存在代理權關係,但行為發生時,代理權關係已經終止。
《民法通則》有關代理行為和責任的規定:
(1)沒有經被代理人事後追認的無權代理行為,應由行為人自己承擔民事責任。
(2)代理人不履行代理職責,而給被代理人造成損害的,代理人應承擔民事責任。
(3)第三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
(4)代理人知道被委託事項違法而仍然進行代理活動;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代理行為違法卻不表示反對,由代理人和被代理人負連帶責任。
(5)委託代理轉託時,應事先取得被代理人同意,或事後及時告知取得其同意,否則,由代理人負民事責任。但在緊急情況下為保護被代理人利益而轉託的不在此限。
4、表見代理
表見代理是指行為人雖無代理權,但善意相對人(第三人)客觀上有充分理由相信行為人(代理人)具有代理權,而與其有民事法律行為,該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後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擔。
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為:
(1)客觀上存在使相對人相信無權代理人有代理權的事由;
(2)相對人主觀上為善意且無過失,即不知無權代理人欠缺代理權;
(3)無權代理人同相對人之間的民事法律行為具備代理的表面特徵和民事法律行為的一般有效條件。
五、時效
1、時效的概念、特徵、
時效,指一定的事實狀態持續地經過法定期間,即產生一定民事法律後果的民事法律制度。
特徵:(1)一定事實狀態的存在,如占有財產或不行使權利等客觀情況;
(2)該事實狀態持續達到法定期間;
(3)發生一定的法律後果。
種類:(1)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
(2)一般時效和特別時效,短期時效和長期時效。

2、訴訟時效
訴訟時效指權利人在法定提起訴訟的期間內不行使其權利,即喪失請求法院依訴訟程式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的權利。法定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稱為訴訟時效期間。
其特徵:
(1)訴訟時效屬於消滅時效。訴訟時效完成後,權利人雖有程式意義上的訴權,但除有延長時效的正當理由外,一般難於勝訴。
(2)訴訟時效屆滿並不消滅權利人的實體權利。訴訟時效完成後,義務人如自願履行,權利人仍有權受領,並且義務人不得以巳過時效而請求返還。
(3)訴訟時效屬於強制性的規定。當事人之間關於訴訟時效期間的縮短、延長,以及預先放棄時效利益的協定均屬無效行為。
3、訴訟時效中止與中斷
(1)訴訟時效中止,是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的發生阻礙了權利人行使其權利或提起訴訟,暫時停止時效的進行,待阻礙事由消失後,時效繼續進行《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九條規定:“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
(2)訴訟時效中斷,指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因一定事由的發生阻礙時效的進行,致使以前經過的時效期間統歸無效,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民法通則》第140條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3)兩者的區別:
訴訟時效中斷與中止都是時效完成的障礙,但時效中止為暫時性障礙,即同一個時效中的暫時停止進行;
時效中斷則為根本性的障礙,時效中斷後變為新時效,時效期間又重新進行。
4、占有時效的概念及其特徵
占有時效又稱取得時效,指占有他人動產或不動產,達到一定的期間而取得所有權的法律事實,它是針對物權(所有權)而設立的一種法律制度。
占有時效的特徵:
(1)占有人必須以自己所有的意思進行占有;
(2)占有人的占有必須是善意的,即不知道且沒有義務知道自己占有的財產實際上是他人的財產;
(3)占有人的占有必須是公開的;
(4)占有人必須持續不斷地占有該財產;
六、財產所有權
1、財產所有權的概念、特徵及其種類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財產所有權的特徵(1)自權性;(2)完全性(3)恆久性(4)彈力性(5)基礎性(6)獨占性、排他性。
種類:(1)按所有權是否是單一主體的標準;分為單一所有權和共有所有權;
(2)按所有權主體性質標準,分為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個體所有權等;
(3)按所有權客體的標準;分為動產所有權和不動產所有權。
2、財產所有權法律關係的構成要素
(1)財產所有權主體
財產所有權法律關係的主體分為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財產所有權法律關係的權利主體的特定的。權利主體又稱財產所有權人,是指依法能對一定的財產享有所有權的民事主體。國家、國有企業、勞動民眾集體組織、公民以及社會團體都是財產所有權法律關係的權利主體。財產所有權法律關係的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可以是財產所有權人以外的任何組織和個人。
(2)財產所有權的內容
所有權是所有人對其財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這四項權能構成了財產所有權的內容。
a占有權。占有權是所有權人實際掌握、控制財產的權能。
b使用權。使用權是按照物的性能和用途對物加以利用,以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
c收益權。收益權是指收取由原物生產出來的新增經濟價值的權能。
d處分權。處分權是指依法對物進行處置,從而決定物的命運。
(3)財產所有權的客體
財產所有權法律關係的客體必須是存在於人身之外,能為人所支配並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
作為所有權的客體的物應具有如下特徵:
a必須存在於人身之外。
b必須為人力所能支配。
c必須具有使用價值。
3、財產所有權的取得與消滅
(1)財產所有權的取得是指民事主體依法取得對特定財產的所有權。
取得的兩種方法:
a原始取得:包括生產、孳息、沒收、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隱藏物、添附等;
b傳來取得:因買賣而取得、因贈與而取得、因互易而取得、因繼承或受遺增而取得、因其他合法的根據而取得的所有權。
財產所有權的消滅:又稱終止,是指因一定的法律事實而使所有人喪失其所有權,或使所有權與所有權人分離。原因有:
a所有權的轉讓;
b所有權人拋棄其所有權;
c有關國家機關採取的強制措施;
d所有權主體的消滅;
e所有權客體的消滅。

七、債權
1、債權的概念和特徵

債是按照契約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係。
享有權利的人是債權人,負有義務的人是債務人。
債權人有權請求債務人按照契約的約定或法律的規定履行義務,債務人負有滿足債權人請求的義務。
債權人的權利為債權,債務人的義務為債務。
特徵,主要表現在債權與所有權的區別上。
(1)債反映動態的財產關係——財產流轉關係;所有權反映靜態的財產關係——財產歸屬關係。所有權是財產流轉的前提和結果,債則是財產流轉的法律形式。
(2)債是特定當事人間的法律關係,其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都是特定的,債權人的權利只是債務人發生效力,因此,債是相對性的法律關係,債權是對人權;所有權的權利主體為特定的人,義務主體則是除權利主體之外所有的其他人,因此,所有權是絕對性的權利,是對世權.
(3)債的客體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行為;所有權的客體只能是物不能是行為。
(4)債權人的權利是要求債務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其權利的實現要靠債務人的行為,債權人不能直接支配作為債權客體的物;所有人則可直接支配其財產,其權利不需要他人的行為就可以實現。
(5)債是依契約約定或法律規定產生的,產生債的法律事實既可以是合法行為,也可以是違法行為,而財產所有權關係一般只能通過合法行為而產生。
2、債發生的根據與債的履行
(1)債發生的根據指產生債的法律事實。能夠產生債的法律事實,
有以下幾類:
a契約  b侵權行為  c不當得利  d無因管理。
(2)債的履行,是指債務人按照契約的約定或法律的規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從而使債權人實現其權利的行為。債是當事人之間特定的權利、義務關係,當事人確立債的關係就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債的內容是當事人間的權利和義務,債的內容得到實現,當事人也就達到了其經濟目的。
(3)債的履行應遵循實際履行原則和適當履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