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4號──審計抽樣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範註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運用審計抽樣方法,提高審計效率,保證執業質量,根據《獨立審計基本準則》,制定本準則。 
 
第二條本準則所稱審計抽樣,是指註冊會計師在實施審計程式時,從審計對象總體中選取一定數量的樣本進行測試,並根據測試結果,推斷總體特徵。 
 
第三條註冊會計師在設計與選擇樣本、評價抽樣結果時,應當運用專業判斷。 
 
第四條註冊會計師進行詳細審計,或從審計對象總體中選擇有特殊重要性的全部項目進行審計時,不適用本準則。 
 
第二章樣本的設計 
 
第五條註冊會計師在設計樣本時,應當考慮以下基本因素∷ 
 
 一 審計目標; 
 
 二 審計對象總體及抽樣單位; 
 
 三 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 
 
 四 可信賴程度; 
 
 五 可容忍誤差; 
 
 六 預期總體誤差; 
 
 七 分層; 
 
 八 其他因素。 
 
第六條註冊會計師應當根據具體審計目標,考慮其所要獲取審計證據的特徵及構成誤差的條件,確定所採用的審計抽樣方法,並據此設計樣本。 
 
第七條審計對象總體是註冊會計師為形成審計結論,擬採用抽樣方法審計的有關會計或其他資料的全部項目。註冊會計師在確定審計對象總體時,應保證其相關性和完整性。 
 
第八條抽樣單位是構成審計對象總體的單位項目。註冊會計師應當根據審計目標及被審計單位實№情況,確定抽樣單位。 
 
第九條註冊會計師應當根據不同的要求,運用適當的方法,從審計對象總體中選擇若干抽樣單位,以組成適量、有效的樣本。 
 
第十條註冊會計師在設計樣本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並著重考慮因抽樣引起的抽樣風險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非抽樣風險。 
 
第十一條抽樣風險是註冊會計師依據抽樣結果得出的結論,與審計對象總體特徵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樣風險與樣本量成反比,樣本量越大,抽樣風險越低。 
 
第十二條註冊會計師在進行符合性測試時,應關注以下抽樣風險∷ 
 
 一 信賴不足風險∷抽樣結果使註冊會計師沒有充分信賴實№上應予信賴的內部控制的可能性; 
 
 二 信賴過度風險∷抽樣結果使註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的信賴超過了其實№上可予信賴的可能性。 
 
第十三條註冊會計師在進行實質性測試時,應關注以下抽樣風險∷ 
 
 一 誤拒風險∷抽樣結果表明帳戶餘額存在重大錯誤而實№上並不存在重大錯誤的可能性; 
 
 二 誤受風險∷抽樣結果表明帳戶餘額不存在重大錯誤而實№上存在重大錯誤的可能性。 
 
第十四條信賴不足風險與誤拒風險一般會導致註冊會計師執行額外的審計程式,降低審計效率;信賴過度風險與誤受風險很可能導致註冊會計師形成不正確的審計結論,對此應予以特別關注。 
 
第十五條非抽樣風險是註冊會計師因採用不恰當的審計程式或方法,誤解審計證據等而未能發現重大誤差的可能性。註冊會計師應當通過適當的計畫、指導和監督,有效地降低非抽樣風險。 
 
第十六條可信賴程度通常用預計抽樣結果能夠代表審計對象總體特徵的百分比來表示。註冊會計師對可信賴程度要求越高, 選取的樣本量相應越大。 
 
第十七條可容忍誤差是註冊會計師認為抽樣結果可以達到審計目的,所願意接受的審計對象總體的最大誤差。註冊會計師應當在審計計畫階段,根據審計重要性原則,合理確定可容忍誤差。可容忍誤差越小, 選取的樣本量相應越大。 
 
第十八條在進行符合性測試時,可容忍誤差應是註冊會計師不改變對內部控制的可信賴程度,所願意接受的最大誤差。在進行實質性測試時,可容忍誤差應是註冊會計師能夠對某一帳戶餘額或經濟業務分類作出合理評價,所願意接受的最大金額誤差。 
 
第十九條註冊會計師應根據前期審計所發現的誤差、被審計單位經營業務和經營環境的變化、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及分析性覆核的結果等,來確定審計對象總體的預期誤差。如果存在預期誤差,應當選取較大的樣本量。 
 
第二十條分層是將某一審計對象總體劃分為若干具有相似特徵的次級總體的過程。註冊會計師可以利用分層著重審計可能含有較大錯誤的項目,並減少樣本量。 
 
第三章樣本的選取 
 
第二十一條註冊會計師在選取樣本時,應使審計對象總體內所有項目均有被選取的機會,以使樣本能夠代表總體。 
 
第二十二條註冊會計師可以採用統計抽樣或非統計抽樣方法選取樣本,只要運用得當,均可獲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