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可以創造奇蹟

我從小就笨,三歲會說話,五歲才會自己用湯匙吃飯(以前都是別人餵的),至今不會用筷子。我做事喜歡追根究底,鑽牛角尖,用我媽的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

農村的小孩子和城裡的孩子玩的東西不一樣,但同樣樂趣十足,或許還要多些天趣。我小時候喜歡扇啪嘰,彈玻璃球,咂杏核兒,打瓦,摔泥娃娃,夏天在臭水塘里游泳,在小溪里摸魚……但這些,我都僅僅是喜歡,每一樣我都勝不過別人,只有一樣別人都不如我,甚至連村裡的大人都不如我,那就是下象棋。

我五歲學下棋,從未經名師指點,到了十歲竟然下遍全村無對手,國小六年級參加鄉里舉行的成人象棋賽,我排名第四。國中以後,棋下得少了,也不那么專心了,現在反而棋藝平平了。

說起學習,從小到大,除了聯考放了一次火箭,拿了個全縣頭名,其他時候,就算從國小起,我連班裡的第一都沒拿過。

我國小的時候,應該算是我讀書史中比較輝煌的一段。全班三十八名學生,我始終能排在前五名,但最好只是全班第三名,前兩名是兩個女同學,直到國小畢業我都沒能超過。後來,她們兩個一個上了中師,一個上了中專,都是國中畢業後考的。我現在經常替她們惋惜,如果當初她們的家庭看得遠一點,對她們的支持再多一點,那她們現在至少也能考上一般的本科院校。

上國中的第一個學期,功課一下子多了起來,我有點感到吃力,但我歷來是個聽老師話的老實學生,每天堅持完成作業。學期末的考試很令我滿意,在全班六十人中,我排名第二,全校排名第七,被評為三好學生,領了一張獎狀;可沒想到,這卻是我中學階段獲得的唯一一張獎狀。整箇中學六年時間,我只得過一張獎狀,從沒做過學生幹部,一直是白丁,甚至連個小組長、課代表都沒機會做,因為,後來的我,一直是個“差等生。”

初一下學期,我家搬到衛集鎮上,我轉學了。這時,相對於我們那個小山村來講,可真是個大世界了。每天有好多東西可以玩,學校里的學風比較差,周圍的同學都不重視學習,於是,我不再好好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我剛轉學時,班主任老師給大家介紹說:“這是新轉來的張春風同學,是三好學生,以後大家多向他學習。”沒想到,兩個半月後的期中考試,我在全班排第三十幾名,外語由上學期末的98分滑到了19分。

我每天和幾個小哥們去“野”,成績每況愈下,開始墮落為“差等生”;不過與其他“差等生”不同的是,我在心理上,從沒把自己定位為“差等生”。初二下學期暑假,我開始有所覺悟,認識到不好好學習自己將來肯定沒有出路,我從暑假裡開始努力。現在回想起來,我自己當時那么小,有那么大一股勁兒,真挺不容易的。我在自己房門外寫上“閒人免進”,裡面寫上“無事莫出”。我不再和那些哥們兒去野,我還請老師把我的座位調到了第一排,我單獨一個人坐一桌。每天上課認真聽講,晚上學到很晚。

我現在總結出,我下決心做的事情,總是喜歡一個人悶頭做,應該說這是一種益多害少的品質。

老天爺有眼,中考我以比分數線多一分的成績考上了縣中。

考上縣中實際上也是挺不容易的事情,我們鎮那年考上八個(我當然排第八了)。我自己當時也很知道珍惜這個機會,沒入校就下了非常大的決心:我一定要刻苦學習,再也不貪玩,一定要考一個重點大學。

高一高二的經歷使我明白:並不是只要我努力奮鬥,便能獲得成功的。我差不多是班裡最用功的學生,每天起床最早,睡得最晚。我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晚上學生宿舍熄燈後,躲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看書;但令我懊惱不已的是,我的成績始終在後面徘徊,始終上不去。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在老師、同學和父母面前,真的抬不起頭。每次開學看期末考試的成績,我總要等到別人去吃飯的時候,自己才敢偷偷地湊上去看一下自己的名次。每次心情都特別沉重,因為那名次,意味著什麼也考不上,我記得高二下學期第一次回家,爸媽知道我的成績後,竟然都是滿面愁容,一個晚上不說話。我知道他們不是故意不睬我,他們是在為我發愁。第二天早上,我一聲不響地收拾好自己的東西,給爸媽留下了一張紙條:“爸、媽,兒子能行的。”然後就登上了返城的汽車。接下來的一個學期,我玩命地學習;可是,高二下學期的期末考試,我還是排了個班裡的第四十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