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的不是經驗和金錢,痛楚中的智慧堅守

媒體曾對此有如是評價:“如果僅從一個成功商業故事的範本去考慮,不足以涵蓋光線傳媒作為一個範本的意義。光線的業務內容涉及到意識形態領域。當民間資本介入傳媒娛樂業,政策層面模糊不清且由於中國國情的特殊性,如何生存,如何發展,這是以王長田為代表的民間資本無法繞開的一個時代命題。”

其實王長田的人生本來可以是另一條一帆風順並可能同樣光彩的路:記者、知名記者、資深媒體人……所以當他從確定的傳媒生涯踏入一切未知的創業之路時,很多人除了不解、質疑也著實為其捏把汗。

之所以一切未知,是因為他想打造中國時代華納的夢想,在當時電視業主流依舊是制播一體的情況下,幾乎是自尋死路。但堅定他決心的,除了剛剛顯現的制播分離趨勢,還有他對當時電視節目弊端的深刻認識:“電視新聞節目大多節奏比較慢,沒有包裝,語言很差,角度不好,信息量小,思路太正,批評的聲音太少,評論的聲音太少。”

正是這種弊端,讓王長田抓住了一個機會。當時北京電視台要辦一檔全新的新聞欄目,與王長田一拍即合。王長田跳槽至北京電視台,推出了一檔新聞節目《北京特快》。這檔節目以節奏快、信息量大贏得觀眾青睞,迅速打進北京地區收視率前三,直接導致當時收視王牌節目之一的《東方時空》改版。

《北京特快》為王長田的創業埋下了伏筆。幾年後,因特殊原因王長田離開了自己一手創建的《北京特快》。

體制內10年的工作經歷,已經讓王長田對行業本身有了非常清楚的認識。他還在考察了美國和香港的娛樂業後發現,娛樂節目都是綜合性電視台的重頭戲,甚至有專門的娛樂頻道。他意識到,娛樂資訊市場巨大,但國內市場尚未開墾。王長田把目光瞄向了這片荒地。

王長田水到渠成地與幾個媒體朋友成立了“光線電視策劃研究中心”。5個人湊了10萬塊錢,靠寫策劃和拍攝專題片賺錢。

雖然已經做好了各種心理準備,但創業初期的種種焦慮還是讓他有些措手不及。娛樂圈講交情,講關係,對於王長田這幫新進圈子名不見經傳的人,挨個打電話索要各藝人、演藝公司和娛樂機構的電話,碰壁受冷眼的慘狀可想而知。

也許光線傳媒天生就需要經過磨礪才能成長,從成立的第一天起,每一步都舉步維艱。合作成立光線時握手的熱乎勁兒還沒散,由於幾次競標的失敗,絕望的合伙人全部退出,只留下王長田一人孤軍奮戰。

現在已經無從得知王長田當時的內心感受,但顯然緊迫感沒有給他太多時間糾結。一個月後總共只有8個人的光線傳媒做出了一個轉折性的決定:做《中國娛樂報導》。沒有明星資源,就找到當時還是新人,中戲尚未畢業的章子怡,在第一期25分鐘的人物專訪里,暢談張藝謀、鞏俐和《我的父親母親》。

雖然短短三個月,《中國娛樂報導》就迅速覆蓋了50多個電視台,收視率高達8%,但光線傳媒仍然深陷資金拮据的窘境中。並且禍不單行,王長田的父親突然去世,無比悲痛的王長田回家處理完喪事,臨走還跟親戚借款10萬元,拿回北京發工資。

王長田回想過去,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熬過那段時間的。好在付出總算在逐漸得到回報。《中國娛樂報導》得到了《人民日報》的高度評價:“電視的另外一個潮流是其主體功能向娛樂功能的轉變……《中國娛樂報導》的出現,意味著電視人正在順應潮流,彌補這一缺口。並且,這樣寓意豐富的電視節目是由一個獨立於電視台之外的民間電視策劃企業擔綱製作,這亦是驚人之筆。”

這句評論對於光線傳媒的意義不單純是肯定或者表揚,更是預示著政策風向標的轉變。這對光線傳媒來說,簡直是無盡黑暗中天邊亮起的一絲希望的曙光。一直以來,不論光線傳媒資金再拮据、人才再短缺,與它所面臨的政策限制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